北宋仁宗|原来这才是民间“三句半”的由来

_原题为 原来这才是民间“三句半”的由来
北宋仁宗|原来这才是民间“三句半”的由来
文章图片

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 是民间一种顺口溜式的曲艺形式 。 它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却又很接地气 , 深受民间喜爱 , 那么“三句半”是如何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的呢?这要追溯到宋朝 。
“三句半”前身是十七字诗 , 又称“无赖体” , 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 , “十七字诗”属于诽谐诗体 , 全诗四句 , 句式是“五五五二”排列 , 即前三句均为五字 , 末句为两字 , 共十七字 。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一书的卷二记载 , 十七字诗是由民间曲艺艺人发明的 , 最负盛名的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诨话艺人张山人 。
张山人 , 本名张寿 , 山东兖州人 。 约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至十年(1027~1032)间 , 约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至京城汴梁(今开封) , 在瓦舍中说诨话 , 颇受欢迎 , 蜚声于宋神宗熙宁至宋徽宗崇宁间 。 晚年倦于卖艺生涯 , 在由汴梁返回家乡的途中病卒 。
张山人说诨话时 , 多以俳谐体十七字诗穿插其中 , 语言俚俗 , 颖脱而含讥讽 , 为时人所津津乐道 。 据说当时有人用以影射朝廷 , 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 , 曾抓他审问 , 可见十七字诗影响之大 。
还有一首流傳很早的是南宋時無名氏作《臨安十七字詩》 。 宋朝皇帝崇奉道教 , 常驾临景灵宫祭神 , 届时都要太学、宗学、武学生员身着制服 , 立在礼部衙前恭迎 。 由于这些生员大多没有真才实学 , 有人写了首诗道:
驾幸景灵宫 , 诸生尽鞠躬;乌头身上白 , 米虫 。
这首诗讽刺南宋太学生等 , 每年花费薪资 , 只作些迎接皇帝的无聊事情 。 据《西湖游览志余》:“车驾飧(祭献)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 , 俱在礼部前迎驾 。 临安府有人作十七诗(如上录) 。 盖讥其幞头襕服 , 岁糜廪禄 , 不得出身 , 年年迎驾耳 。 ”按头乌身上白 , 指头上戴黑幞头 , 身上穿着白襕衫 。 米虫 , 蛀米虫也 。
十七字诗很像“打油” , 在古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 因此辑录甚少 。 但是 , 因为它来自民间 , 构思巧妙 , 尤其是最后两个字 , 结构突兀 , 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 , 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 。 所以 , 十七字诗“虽为小道 , 亦有可观焉” , 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
十七字诗的相关记载 , 还散见于《广笑府》、《笑笑录》、《坚瓠集》等典籍 。 例如 , 《笑笑录》中记载:元朝末年在江浙举义的张士诚 , 建国后以其弟士信为丞相 , 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 , 专干坏事 , 人们讥之为“黄菜叶” 。 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 , 诛杀了这三个坏蛋 , 并将其尸首悬挂在竹竿上让风吹干 。 时人就编了一首十七字诗加以嘲讽:
丞相做事业 , 专用‘黄菜叶’ 。 一朝西风起 , 干瘪 。
语意双关 , 讥刺深刻 , 令人捧腹 。
明郎瑛《七修类稿》载:“正德年间徽郡天旱 , 府守祈雨欠诚 , 而神无感应 。 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太守出祷雨 , 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 , 见月 。 ’守知 , 令人捕至 , 责过十八 , 止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 , 否则罪置重刑 。 ’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 , 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 , 打杀 。 ’守亦哂而逐之 。 此世之少有 , 无赖亦可谓勇也 。 ”
此事于明冯梦龙《古今笑史》中补之曰:“一说:守坐以诽谤律 , 发配郧阳 。 其母舅送之 , 相持而泣 。 泣止 , 曰:‘吾又有诗矣:发配在郧阳 , 见舅如见娘 。 两人齐泪下 , 三行 。 ’盖舅乃眇一目者也 。 ”
此事清代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又补之曰:“既至配所 , 官喜其诗 , 令试为之 , 应声曰:‘环佩响叮当 , 夫人出后堂 。 金莲三寸小 , 横量 。 ”此故事在四川民间又有一说 , 情节差不多 , 但用的是四川话 , 显得更口语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