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民谣记录解放路变迁

_原题为 民谣记录解放路变迁

上世纪30年代的解放路 , 居民生活困苦 。
现在的解放路 , 开阔大气 , 商业氛围依然浓郁 。(徐婕 摄)
笔者在古城西安土生土长80载春秋 , 喜欢民谣 , 已收集陕西民谣6000多首 , 其中有关解放路的民谣就有百余首 , 生动地反映了解放路的旧貌、新颜 。 国庆节将至 , 回顾这些不同时期的老民谣 , 既有新中国成立前难以想象的凄苦 , 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脱胎换骨的变化 , 民谣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
今天的解放路是西安的门户 , 路旁尽是繁华的商厦 。 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 , 此路名为“中正路” , 当时周边尽是荒凉破败之景 。 笔者搜集的老民谣 , 从中依稀可见其旧貌 。 其中一首年代较早的唱道:“南院门热闹繁华 , 西大街店铺百家 , 东大街乱倒炉渣 , 中正路狼能叼娃 。 ”这其中的“狼能叼娃” , 足可见当时这一路段是多么阴森恐怖 。 无独有偶 , 当时“中正路”上还流传着一首与“狼叼娃”有关的儿歌:“宝宝别哭闹 , 乖乖睡觉觉 , 小心野狼叼 , 小心狐狸咬 , 噢噢心肝肝 , 快快睡觉觉 。 ”
1935年陇海铁路正式通车西安 , 彼时除火车站附近较繁华外 , “中正路”依旧一路萧条 。 近2000米的路面坑坑洼洼 , 晴天一身土 , 雨天满脚泥 。 凹凸不平的马路上 , 有几辆破旧公交车 , 如患病般跌跌撞撞地艰难行驶 , 其中还有一辆车门有问题 。 鉴于这番光景 , 当时有民谣唱道:“中正路不正 , 坎坷又起伏 。 无风三尺土 , 车过飞烟雾 , 雨天满街泥糨糊 , 马车轱辘难拔出 。 几辆老车破烂烂 , 一门进出无法关 , 马路坎坷磕跘跘 , 更比老牛走得慢 。 ”“中正路”虽然业态多 , 但居民普遍贫困潦倒 , 一则民谣描述该路段上的居民:“ 织布工 , 光脊梁 , 泥瓦匠 , 没住房 , 捏面的人吃着糠 , 卖肉的骨头啃不上 。 ”
更苦的是 , 当时西安城北井水苦涩 , 无法饮用 。 “中正路”的居民全靠火车上的水柜车从浐河拉水 , 然后各家带上锅碗瓢盆到火车站取水 。 民谣中对取水情况的描述非常形象:“ 城北井水苦咸臭 , 水柜车车运水忙 。运送到了火车站 , 桶盆一齐蜂拥上 。 天旱浐河断水源 , 一口水也喝不上 。 ”
当年“中正路”旁小巷众多 , 皆无下水道 , 倘若遇到大雨 , 积水来不及流入护城河 , 便统统涌入屋内 , 居民苦不堪言 , 正如民谣中唱的那般:“黄土打墙草棚房 , 阴暗潮湿少阳光 。 夏烤热如蒸馍笼 , 冬透风似冰窖场 。 遇到大雨屋里灌 , 泡倒土墙草棚房 。 ”
这些老民谣保存下来非常不易 , 它们生动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底层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 , 为历史提供了佐证 。
当时这条路的西安火车站一带 , 居住着众多从河南逃难来的灾民 。 他们过着黄连一般苦的日子 。 所以 , 当解放临近 , 人们都无比激动地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 民谣为证:“ 盼星星、盼月亮 , 古城人民盼解放 。 ”还有这首:“大雁如风一溜溜 , 飞向陕北山沟沟 , 请给毛主席捎信信 , 古城人民盼自由 。 ”
新中国成立后 , 这条路被更名为解放路 , 这一地区的居民也获得了新生 。 由于交通条件相对便捷 , 解放路的商业经营活动也顺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起来 。 在那个人们出行主要依靠汽车、火车的年代 , 在物资紧缺时期 , 解放路占尽了商业活动的天时与地利……于是 , 解放路地区的商铺物美价廉、品种齐全、琳琅满目 , 这些优势让解放路一度成了西安最繁华的消费场所 。 这就有了新民谣:“解放门上向南瞅 , 路宽像江滚车流 。 两岸高楼像航船 , 热闹繁华像码头 。 人如行走王府井 , 又似拥挤南京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