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人笔下的中秋节
_原题为 文人笔下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 中秋夜 , 皓月当空 , 清辉照九州 。 古往今来 , 描写中秋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 , 文人墨客笔下的中秋节也各有滋味 。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过:“中秋词 ,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 余词尽废 。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夜 , 苏轼客居密州时所作 。 词前小引:“丙辰仲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从这可看出 , 这一年的中秋节 , 苏轼非常高兴 , 喝醉后思念起身处异乡的胞弟苏辙 。
词人对月酌酒 , 心潮起伏 , 随即思绪翩翩 , 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
词人丰富瑰丽的想象 , 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桃源美景 , 另外还唤醒了面对世事无常 , 应当珍惜当下的体悟 。 也就是在第二年的中秋节 , 苏轼终于见到了胞弟苏辙 , 于是又写了《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明月明年何处看 。 ” 该诗记述了苏轼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秋月的乐事 , 同时也抒发了聚后又要分离的哀伤和感慨 。 苏轼先写自己每逢中秋之夜 , 月光多为风云所掩 , 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 。 和兄弟相聚 , 又有美丽月色 , 如此难得 。 但瞬间悲从中来 , 明年的中秋 , 又会在何处观赏月色呢?
【苏轼|文人笔下的中秋节】相比苏轼与弟团聚的中秋节而言 , 唐代诗人杜甫诗中的中秋节无比凄冷 。 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 , 诗人如“转蓬”一般 , 遇风飞转 , 漂泊不定 。 诗句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里烦闷愁苦的情绪:“刁斗皆催晓 , 蟾蜍且自倾 。 张弓倚残魄 , 不独汉家营 。 ”诗人听到刁斗声响起 , 不由得想到戍边的士卒以及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 。 原本合家团圆的中秋节 , 杜甫却为了逃避战乱独寄蜀中 , 不由更加思乡 。
现代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北平人 , 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 。 ”北京中秋的习俗有祭月拜月 , 还有买卖兔儿爷的儿童玩具 。 “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 , 都一样的漂亮工细 , 有的骑着老虎 , 有的坐着莲花 , 有的肩着剃头挑儿 , 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 ”老舍笔下的中秋 , 节俗浓厚 , 别具风味 。
文人笔下的中秋节 , 大都思乡念亲 , 拜月怀远 , 但周作人《中秋的月亮》却道出他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 他说:“我于赏月无甚趣味 , 赏雪赏雨也是一样 , 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 , 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 , 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 ”
推荐阅读
- 深度观察|马东与米未嬉皮文人的网综崛起之路
- 《披荆斩棘的哥哥》自画像,哥哥们笔下的自己,和网友们想的大不相同
- 传统文化|《登场了!洛阳》青春亮相 文人学者助力登场
- 王一博|爱奇艺《登场了!洛阳》青春亮相,文人学者助力登场,为节目品质护航
- 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向往的生活》:被文人支配的“恐惧”感
- 文人|《向往的生活》对《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狂怼,你咋看?
- 天下|我们为什么热爱苏轼
- 莎翁|“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莎翁笔下的红白玫瑰之战 | 一诗一会
- 澎湃新闻|李煜与鹅梨帐中香 苏轼带货“男香” 古人用香超乎想象
- 什么|当宋朝文人参加武林大会,会有什么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