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阿富汗:古代世界的东交叉路口
_原题为 阿富汗:古代世界的东交叉路口
【编者按】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 , 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 12册巨著《历史研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 1960年2月19日-7月1日 , 阿诺德·汤因比完成了为期四个月零十天 , 从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的亚洲高原之旅 。 在《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一书中 , 汤因比以历史学者的视角 , 行走在这片高原上 , 描绘着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错综复杂的地缘格局 。 近日 ,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中文版推出 , 澎湃新闻经授权刊载该书第一章的部分内容 。
文章图片
阿诺德·汤因比
欧洲人有句老话 , “条条大路通罗马” 。 站在一个欧洲人的角度 , 这么说理所当然 。 这句话其实很没道理 , 因为欧洲仅仅位于古代世界的边缘 。 如果你并不生活在欧洲 , 而是生活在伊拉克——古老世界(Oikoumenê) [1]的历史中心 , 你将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古老世界道路图:一半道路通往阿勒颇(Aleppo) , 另一半通往贝格拉姆(Begram) , 也就是历史名城卡比萨卡尼什(Kapisha Kanish) [2] 。
古老世界的文明似乎源于5000多年以前的伊拉克 , 并同时向东西方传播 。 向东进入波斯、阿富汗、印度次大陆、中亚、东亚;向西延伸进埃及、安纳托利亚、爱琴海、西北非、欧洲和俄罗斯 。 生于伊拉克的古老文明一直扩展到了大地的尽头 , 已知世界因此变得色彩纷呈 。 文明不再单一 , 缤纷多姿的区域文明诞生了 , 痕迹遍布从最东北端的日本到最西北端的爱尔兰 , 深入赤道下的爪哇 。 那些更加年轻的文明区域 , 它们彼此之间或者作为一个整体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关系 , 并不完全相同 。 不同的地理位置将它们划分成了两类 , 一类是“绝地”(culs de sac) , 另一类则是“通衢”(round abouts) 。 前者位于已知世界的边缘 , 只能不断接受世界中心的影响 , 却不能继续传播下去;而后者是道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又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的地区 。
典型的绝地 , 是处于已知世界东北端的日本 , 最南端的爪哇 , 以及最西北角的摩洛哥、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典型的通衢则是伊拉克两翼地区:叙利亚(从最宽泛的地理意义上而言)是伊拉克西部的枢纽 , 而伊朗东北部(今阿富汗)则是东部枢纽 。 叙利亚始终是连接西南亚、非洲、小亚细亚和欧洲的桥梁 , 阿富汗则连通西南亚、印度次大陆、中亚和东亚 。
沧海桑田 , 绝地变通衢 , 反之亦然 。 1700年前 , 欧洲就是一块绝地 , 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融入已知世界 。 在过去的17个世纪中 , 大西洋一直阻碍着古老文明向西扩张 。 但生于西班牙的古罗马诗人塞涅卡(Seneca) [3]早就预言 , 终有一天天堑变通途 。 1400年以后 , 他的预言成真 。 15世纪 , 葡萄牙人发明了可以连续航行数月之久的新型帆船 。 于是 , 西欧人拥有了掌控海洋的能力 , 西欧也暂时成为世界的中心 , 所有的航线在这里汇聚、发散 。 基本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 , 暂时将阿富汗和叙利亚踢出了局 。 因为这两个曾经的文明枢纽能够兴旺发达 , 主要是依靠陆路交通 , 利用家畜转运物资:比如驴、马和骆驼 。 但是技术不会一直停滞不前 , 今天 , 我们正目睹更新的技术发明:机械化轨道、道路、车辆 , 还有飞机 。 它们将让西欧失去暂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 使叙利亚和阿富汗再度繁盛 。
这些曾经的通衢本来可以更加迅速地夺回作为交通枢纽的传统角色 , 但却因深陷边界政治纷争而阻碍了经济发展 。 政治斗争、经济落后造成的阻碍极有可能与自然屏障一样强大 。 尽管如此 , 贝鲁特(Beirut) [4]依旧是最重要的国际机场之一 , 坎大哈(Qandahar) [5]也很有希望位列其中 。 同时 , 苏联和美国工程师正在为阿富汗修建的新道路 , 将为阿富汗提供机械化的陆上交通 , 这将保证阿富汗再次成为国际枢纽 , 恢复它在使用驴和骆驼的时代的地位 。
推荐阅读
- “当我走进你的世界”,《跨代答题王》为代际沟通提供解题新思路
- 用我的音乐温暖你——新世界的华晨宇和他新世界的音乐
- 《未来新世界》:用科技的外衣包裹人文与社会的思考
- 《大妈的世界》收官 “潮酷”老年生活引年轻人期待
- 盘点民间10大高手!谢霆锋:他们颠覆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 《闪闪发光的少年》开播 王冰冰带你解锁世界冠军的另一面
- 肖战顾一野深入人心,被部队做成宣传片!从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寻梦环游记》家人之间的彼此羁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 深藏不露!世界冠军叶乔波一声“队长”唤起凯丽曾经的运动员回忆
- 未来新世界邓丽君现身被刁难,微笑温柔回应质疑,科技改变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