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闻一:“山地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百年争斗( 三 )


最严重的一次“山地卡拉巴赫”冲突发生在1988年 , 那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时期 。 这一年的2月20日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区”召开非常人民代表大会 , 向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的最高苏维埃提交请愿书 , 请他们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区从阿塞拜疆划入亚美尼亚 。 阿塞拜疆作出了激烈的反应:在其首都巴库和一系列城市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 反对将该地区划给亚美尼亚 。 第二天 , 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这一局势并作出了这样的决定:“苏共中央一贯遵循列宁的民族政策的原则 , 考虑到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居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 为此呼吁不要受民族主义分子的蛊惑 , 应全力巩固社会主义的伟大遗产——苏维埃各族人民的友谊 。 ”
但是 , 苏共中央的这番好话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 亚阿双方的指责飞速升级 , 有关双方血亲复仇的传闻也层层加码 , 终于在9月23日 , 在巴库的卫星城市苏姆盖特爆发了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的大规模血斗 , 阿塞拜疆政府动用军队镇压 。 对此 , 在斯捷潘纳克特和埃里温 , 反阿塞拜疆的行动也急剧升级 。 而此时莫斯科的反映却是极端的无力和迟钝 , 除了赞同对流血事件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外 , 只是派两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巴库和埃里温 , 对两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作了各打四十大板的训话 , 草草了事 。 于是 , “卡拉巴赫问题”由亚阿双方的“山地卡拉巴赫”的土地觊觎之争 , 发展成了双方民族的血斗复仇 , 直至地区性的战争 。 而“苏姆盖特事件”也将苏联的苏联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推化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 还预示了南高加索地区民族动乱的更可怕的前景和苏联大厦将倾的危机前景 。
山地|闻一:“山地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百年争斗
文章图片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爆发新一轮冲突 , 一名村民从布满弹孔的墙壁旁经过 。
苏联解体至今
到1980年代末、90年代初 ,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在“山地卡拉巴赫”地区就频繁的兵戎相见了 。 在叶利钦于1991年6月12日宣布俄罗斯独立之后 , 退苏独立之风席卷苏联的所有加盟共和国 。 阿塞拜疆于8月30日 , 亚美尼亚于9月23日发布独立宣言 , 宣布退出苏联独立 。 而从9月起 ,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山地卡拉巴赫”之争演变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 被人们称之为“卡拉巴赫战争” 。 到了年底 , 莫斯科派来的维持治安和稳定的内务部的军队从“山地卡拉巴赫”撤回 , 该地区的流血冲突随即走上了不可抑制的历史进程 。
“山地卡拉巴赫”也不甘落后 , 在1991年9月2日宣布“独立” , 与相邻的绍米扬诺夫区联合 , 成立了“卡拉巴赫共和国” 。 该会议宣告的《独立宣言》中有一个论据是非常令人深思的:既然“阿塞拜疆宣布恢复1918—1920年的国家独立” , 卡拉巴赫也可以 。 这一宣言指责了阿塞拜疆 , 称“阿塞拜疆所执行的‘种族隔离’和‘民族歧视’政策在共和国内形成了一种对亚美尼亚人民仇恨和偏见的气氛 , 导致了武装冲突、人员的伤亡、大规模驱逐爱好和平的亚美尼亚村落的居民” 。 这样一种把“山地卡拉巴赫”问题完全归罪于阿塞拜疆的宣言 , 不仅阿塞拜疆不可接受 , 就连莫斯科也不能首肯 。 西方各国也不敢轻易趟这趟混水 。 于是 , “卡拉巴赫共和国”就成了一个“不被承认的共和国”(这种状态延续至今) 。
相反 , “卡拉巴赫共和国”成了亚阿两国流血冲突 , 甚至战争的新的出发点、新的高峰 。 自1991年至1994年 , 亚阿双方在“山地卡拉巴赫”地区的冲突、流血事件不断 。 苏联解体后 , 位于高加索地区的多处武器库分别被高加索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区”瓜分 , 大量武器也流落到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不被承认的卡拉巴赫共和国” 。 “山地卡拉巴赫”冲突迅速演变成为一场真正的大规模战争 , 战争的双方不仅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家 , 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加盟共和国都被卷进了这场流血的冲突、战争 。 与亚美尼亚一起作战的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的部分士兵 , 为阿塞拜疆助威的是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车臣人 。 由此 , “独联体”国家实际上在“山地卡拉巴赫”问题上分成了两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