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唐代军粮城为东征重镇

_原题为 唐代军粮城为东征重镇
回顾历史 , 如果说天津地区作为“天下津渡”之地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话 , 天津东丽区军粮城就曾是唐代专为北方戍边、南粮海运至北方以保障军需的重要基地 。
唐代海港建刘台古城
清朝同治九年 , 郝福森在《津门闻见录》中写道:“天津极东南曰军粮城 , 土人刘姓挑濠掘出石棺一极大 , 上以三道铁箍匝之并有两大瓷人站立 , 此葬之极贵者也 。 ”
1957年 , 在天津东丽区军粮城西果然发现了唐代石棺墓 , 后遭破坏 。 这个墓室中的石棺长2.4米 , 头宽1米 , 尾宽0.63米 , 石棺一侧刻有龙形淡浮雕 。 石棺尾部有小室 , 置放了众多殉葬的陶俑 。 除此之外 , 军粮城内唐洼地方 , 也在1958年发现了一座唐代砖墓 , 出土了海兽葡萄镜、唐三彩陶罐等文物 。 在此之后的考古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唐代墓葬和文物 。
这些考古发现均与军粮城镇内的刘台古城有关 。 现在的天津地区在唐代归属幽州 。 幽州界内北部经常受到强劲游牧民族侵扰 , 东北部又受到高句丽的威胁 。 唐代蓟州地区管辖渔阳、三河、玉田三地 , 东部远达渤海湾 , 并在渔阳城内驻有静塞军 。 距渔阳180里的三会海口就是当时海河平原南系的清河、西系的滹沱河、北系的沽河汇流的海口 , 自然成为天然的海港 。 为方便南方经此转运至北方的大批军粮而建造了一座城垣 , 它就是刘台古城 。
为薛仁贵东征提供保障
无论从考古发现还是文献记载 , 都证明了唐代“军粮城”刘台古城就是专为转运军粮而建的城 , 作用是支援辽东战争的后勤保障基地 。
薛仁贵东征的评书天津人都喜欢听 , 所谓东征就是征讨高句丽 。 薛仁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 当时作战所需军粮也只有从江南运到三会海口后 , 通过海河、滦河等水网供应到前线 , 从这一点上看 , 薛仁贵三次东征 , 由一个士兵成长为大将 , 跟唐代军粮城提供的后勤保障不无关系 。
【薛仁贵|唐代军粮城为东征重镇】链接:
高句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 其位置在中国辽宁西北部至朝鲜半岛边缘地带 , 和我们熟悉的高丽不是一个国家 。 唐代是高句丽军事力量最强盛的时期 , 有常备军队60万人 , 经常南下侵扰唐朝 。 高句丽军队中包含了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等 , 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 , 其重骑兵数量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 。 人马俱装的突击骑兵是高句丽军队的主力 , 这种重骑兵人马披挂重铠甲 , 并有高高的铁护领保护脖子和脸颊 , 通过冲锋和白刃战的方式作战 , 对中原政权东北部安定造成极大隐患 。
隋朝军队就曾从涿郡多次发兵东征 , 但均遭失败 。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 , 李世民命水、陆两军进攻高句丽 。 次年二月 ,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 。 三月 , 在辽东安地战场上 , 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队团团围困 , 无法脱身 。 在此危难时刻 , 薛仁贵单枪匹马 , 挺身而出 , 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 , 将其首级悬挂于马上 。 高句丽军队观后非常惧怕 , 慌忙撤军 , 刘君邛也获救 。 此役过后 , 薛仁贵名扬军中 。 同年六月 , 唐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 李世民视察地形后 , 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 。 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 , 手持戟枪 , 腰挎双弓 , 大呼冲阵 , 所向无敌 , 高句丽军望风披靡 。 唐军大举跟进 , 高句丽军大败 。 战后 , 李世民特意召见了当时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贵 , 并赐他马二匹、绢四十匹及俘虏十人为奴 , 并升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