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藤牌阵:流传至今的古兵法实战术( 二 )


兵来牌挡 , 闪转腾挪 。 藤牌阵表演分为攻守两方 。 攻方一身黑衣 , 紧握长矛 , 正面刺来 。 守方身穿黄衣 , 一手持藤牌 , 一手握短刀 , 以藤牌格挡、化解攻势 , 继而以短刀扫出、化守为攻 。 表演配以铙钹声响助阵 , 越发令人双脚“钉”在原处 , 目不转睛 。
随着攻守两方的激烈交锋 , 在人们眼前重现的不是战斗的艺术象征 , 而是战斗本身 。 这惊险对决的场面 , 让人仿佛穿越历史时空 , 在两军阵前看见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大决战 。 而这 , 正是藤牌阵的独特魅力 。
2006年 , 经国务院批准 , 沙河藤牌阵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9年 , 十里铺村村民委员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 获得对沙河藤牌阵的保护资格 。
攻防兼备变化无穷
“藤牌阵是从实战演变而来的阵法 , 不光演起来好看 , 真上了战场也能顶上大用 。 ”今年69岁的沙河市退休干部陈家堂 , 一直关注藤牌阵的传承 。 他认为藤牌阵从两方面再现了古代兵法实战技术 , 一方面是士兵在战场拼杀的基本动作 , 一方面是其巧妙变化的阵法 。
作战时 , 藤牌兵左手持藤牌 , 右手持短刀 , 跳跃滚动 , 迅猛向前 , 滚至敌人面前时 , 抡起右手所持短刀砍杀敌人 。 当遇大队敌兵袭来时 , 则使用密集队形擎起藤牌作为掩蔽 , 起到限制敌人弓马的作用 。 如果发现敌人散开 , 立即变为小队 , 每个兵卒活动的范围为八尺 , 进退灵活 , 非常适宜在旷野或山地作战 。
藤牌阵以守为攻 , 藤牌就是“守”的具体承载 , 是说起藤牌阵不能不提及的武器 。
藤牌由荆条经过桐油浸泡后编制而成 , 柔软坚韧;中间夹以棉花 , 外面再用生牛皮罩面 , 十分耐用;又彩绘虎头 , 威猛骇人 。 这样制作的藤牌 , 刀枪不入 , 是古代战场上的利器 。
既有藤牌用于防御 , 又有短刀锋利可削铁甲 , 攻防皆备的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 , 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 。 开战时常设为二人对打、多人对打或一人防守多人攻打 。 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 , 守方用藤牌格挡防御 , 兼用短刀近身攻击 , 无论攻方的长矛或刺或挑 , 守方都能一一化解 。
对于藤牌阵的攻防结合 , 陈士景一边介绍一边比画起来:“藤牌阵每攻必有防 , 每防必有攻 , 在扫腿攻击的同时举牌 , 在跳跃防守的同时用棍打对方的头 。 ”他虽然头发花白 , 但在跳跃、举牌时仍娴熟和敏捷 。
基本动作凌厉 , 阵法更变换无穷 。
实战之中 , 藤牌阵有成百上千种变化 , 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双龙戏水阵、三才定穴阵、四门兜底阵、四门迷魂阵、五虎靠山阵、梅花五方阵、八卦连环阵、八门穿心阵、十面埋伏阵等 。 阵容随实战需要可多可少 , 几十个人能打一场 , 成千上万人也能按照阵法摆布开 。
在运用藤牌阵时 , 乐器是离不开的另一种助威的武器 。 在战鼓、大锣、大铙、镲等辅助下 , 既有助威又有指挥的作用 。 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 。 开战的鼓点一响 , 各式的锣、铙、镲、钹都跟着热闹起来 , 颇有气势 。
远离了战争后 , 十里铺人对所制藤牌进行了创新 , 选用太行山产的荆条编制藤牌 , 然后在藤牌顶部罩一块用帆布画就的面料 。 这样制作的藤牌既轻便实用 , 又不影响街头庙会上的助兴表演 。
而原来用于战场克敌制胜的阵法 , 经演变进化 , 现已成为强身健体的竞技形式以及赶集、庙会等民间艺术助兴表演活动 。 其招式表演融入古今舞蹈动作 , 优美流畅 , 艺术价值很高 。
如今 , 十里铺村的藤牌阵成为人们再现古代阵法的重要遗产 , 在强身健体和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 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和兵法战术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古老绝技期待保护与传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