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为了大地的丰收
文章图片
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的马铃薯采挖接近尾声 。
文章图片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郭占福脸上 。
沃野田畴起欢歌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每年的国庆节前后是我省马铃薯的采挖季节 。眼下 , 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的百亩马铃薯采挖已接近尾声 。
“这个马铃薯个头大 , 表皮红色 , 关键是丰产 , 亩产将近4000千克 , 老乡们种了半辈子 , 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大个的 。”正在田间劳作的郭占福一边说着 , 一边扛起一袋已经打包好的马铃薯装上车 。
郭占福是乐都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大户 , 是海东市乐都区合瑞顺洋芋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 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又是一个丰收年 , 郭占福的脸上全是笑 。
地还是那片地 , 人还是那些人 , 但马铃薯的收成却翻了几番 。用郭占福的话说:“能有今天的好收成全靠省农科院的专家们给我们提供的好种子 。”
郭占福说的“红皮”洋芋被称为“青薯9号” , 这是我省农林科学院王舰研究员带领的马铃薯生物技术研发团队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 。该品种因其产量高、品质优 , 抗旱抗病 , 适宜性广等优点 , 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 “高产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选育与应用”成果喜获2019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作为“青薯9号”的第一育种人 , 王舰说:“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奖励 , 也是对全省科技界的奖励 , 更是全体致力于高原科技事业进步而不懈拼搏的科技同仁的共同荣誉 。这也是新的责任的开始 , 马铃薯科研团队将继续把笔杆子扎进泥土里 , 不断研发新的成果 , 为支撑马铃薯产业、为致富农民再努力 。”
播种
每年盛夏时节 ,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小寺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上 , 漫山遍野的马铃薯花开得灿烂 。
“景阳镇小寺村、大寺村、苏家堡三个村均有我们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 今年种了40.2公顷(1亩约为0.067公顷) , 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 , 因为我们就指着这个致富呢!”大通县燕英合作社理事长陈有贵指着山坡上的马铃薯时眼睛里透着希望的光芒 。
“这个红皮洋芋抗病能力强、高产、口感好 。”陈有贵满脸喜悦:“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了4000千克 , 商品薯销往云南、内蒙古、贵州等地 , 剩下的小马铃薯用来加工粉条、洋芋粉等产品 , 如今 , 我们依靠马铃薯形成了种养殖、收割、加工产业链 。”
在陈有贵看来 , 马铃薯长得好、品质好、收成好、卖得好都离不开一粒粒种子的功劳 。
青海省大部分农业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 是理想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但由于当地群众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 , 且品种单一老化、管理粗放 , 马铃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不明显 。
“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什么品种的马铃薯适合高原气候?如何让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提高种子质量、避免马铃薯种质退化 , 降低成本 , 让种植的农民增产增收 。”
一问一答间 ,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的研发团队开始在广袤的乡村田野间寻找答案 。想要培育高品质的马铃薯 , 育种是关键 。1999年 , 该团队走上了致力于研究马铃薯育种之路 。可是青海这么大 , 究竟哪里才是马铃薯育种的绝佳选地?对此 , 团队成员几乎跑遍了青海 , 他们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 把自己当成农民 , 在一次次失败中找经验 , 在一滴滴汗水中育新机 , 最后找到了距离西宁市70公里的湟源县寺寨乡 , 在海拔3080米的下寨村建立了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基地 。
推荐阅读
- 为了逃命减轻车重 他把儿子女儿推下马车
- 一代才女如何为了情敌走上龙床牵线搭桥?
- 史上名士也无良为了娶名媛窦凝竟然杀小三?
- 宋太祖赵匡胤棒打鸳鸯强扭瓜究竟是为了什么?
- 惨绝人寰!父亲为了逃命 将子女狠心踹下车
- 吕布死后貂蝉成为了谁的胯下之妇?
- 为了娶这个驼背的女人 满清付出了500万两白银
- 明英宗废“人殉”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
- 海昏侯墓为何保存完好 东晋时大地震提供屏障
- 武则天曾经也是个脑残粉 为了偶像她成了女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