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为了大地的丰收( 二 )
这里是马铃薯育种的“天堂之地”“仙境之选” 。之所以这么说 , 是因为这里符合马铃薯种薯培育的四大条件 。“高海拔、地势隔离、交通便利、有水源 。”团队副研究员张艳萍介绍 , 种薯即马铃薯的种子 , 种子的培育对地势、环境、气候、水源等的要求非常严格 , 湟源基地四周环山 , 气候冷凉 , 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
晴天一身土 , 雨天一身泥 , 头上太阳晒 , 脚下水汽蒸……严酷的自然环境 , 艰苦的育种工作 , 挡不住他们对马铃薯研究的热情 , 而这一种就是21年 。
自基地建设以来 , 汇聚了一批专业的科研人才 , 6个功能研究室和2个技术转化基地 , 在14个重点推广县进行马铃薯的科研、展示、推广和种植 , 全面形成了以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为中心 , 覆盖全省的省、县、乡、村四级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 。为马铃薯种植区提供优质种薯 , 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 , 在有效促进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 , 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
2001年 , 省农科院根据我省浅山地区的特点及我省气候特点 , 培育出的抗旱、高产、优质、高效、全营养 , 菜用型、加工型兼备的杂交马铃薯新品种 , 2006年12月12日通过了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定名为“青薯9号” 。
研发和适应新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彼时 , 看到大地丰收和生产规模化的“青薯9号”可能还需要数十年 。但能清晰预见的是 , 马铃薯新品种已成为中国马铃薯市场稳步增长的主要一员 。
发芽
“青薯9号”与国内目前种植面积最大品种“克新1号”比较 , 在丰产性、抗病性、广适性及品质方面均比“克新1号”突出 。
“青薯9号”在七省区较当地主栽品种均表现增产 , 增产幅度在21.92%-101.94%之间 。
“青薯9号”优异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 符合了减肥减药的农业绿色高产创建发展趋势……
科技 , 正在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
“青薯9号”2010年12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2012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主推马铃薯品种;2015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16年召开马铃薯“青薯9号”新品种使用权使用许可授权大会 , 来自14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2家单位获得了授权……
顺着“青薯9号”“红起来”的路线 , 我们发现 , 经过团队十多年的努力 , 这项科研成果已经逐步从实验室走进了田间 。
研发和适应新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团队在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 从育种到繁殖 , 从实验室到农田 , 从新品种的推广到如今“红遍”全国 , “青薯9号”已在四川、云南、贵州、宁夏、甘肃等10多个省市得到授权经营 , 先后通过青海、宁夏、四川、云南等7省(区)审(认)定 。
在推广模式上 , 我省利用“四级脱毒种薯生产体系” , 保证“青薯9号”种薯的质量联盟科研单位、种薯生产、销售、加工企业 , 实行“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 , 实现品种共享、技术共享 。
“青薯9号”种植区域广泛 , 在全国三个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大面积种植 , 实现单一品种种植区域的突破 , 是我省为数不多的能够走出省门并在全国“红”起来、叫得响的高原农作物 。
正如团队成员所言 , “青薯9号”产品培育试验成功并在地理环境相似的西部省份快速推广应用 , 一方面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重视农民增收 , 大力扶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有关部门在农业科研体制、推广体制、生产体制、市场体制等方面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 , 这是青海高原特色农产品“红”起来、热起来的关键 。
推荐阅读
- 为了逃命减轻车重 他把儿子女儿推下马车
- 一代才女如何为了情敌走上龙床牵线搭桥?
- 史上名士也无良为了娶名媛窦凝竟然杀小三?
- 宋太祖赵匡胤棒打鸳鸯强扭瓜究竟是为了什么?
- 惨绝人寰!父亲为了逃命 将子女狠心踹下车
- 吕布死后貂蝉成为了谁的胯下之妇?
- 为了娶这个驼背的女人 满清付出了500万两白银
- 明英宗废“人殉”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
- 海昏侯墓为何保存完好 东晋时大地震提供屏障
- 武则天曾经也是个脑残粉 为了偶像她成了女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