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为了大地的丰收( 三 )
“‘青薯9号’的育成和推广 , 实现了产量、广适性、抗病性的三大突破 , 引领了我国马铃薯高产育种的新方向 , 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据介绍 , 目前“青薯9号”在青海、甘肃、宁夏、山西、云南、四川等14个省区推广种植 , 累计推广288万公顷 , 2016-2018年 , 推广面积180万公顷 , 增加收益104.47亿元 , 实现产量和种植区域的重大突破 , 推动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
“是什么支撑了你们始终如一的科研热情?”
“我们的科研关乎成千上万老百姓手中的饭碗 , 我们是在为粮食安全和老百姓收入而奋斗 。当农民竖起大拇指夸赞我们培育的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口感佳时 , 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团队成员周云的回答话朴实而简单 。
从实验室到大田种植 , 再到马铃薯繁育体系最终建成 , 经过多年努力 , “青薯9号”实现了生产产业化 。
结果
一个马铃薯有多重?
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大地上的贫困农民来说 , 曾经是一家老小赖以生存的重量 , 是一年到头洒在黄土地里汗水的重量 , 而今却承载着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
马铃薯是我省主要优势特色作物 , 是全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 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8% 。因此 , 一个小小的马铃薯承载着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大任务” 。
郭占福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接触“青薯9号”时还不太相信它的产量和品质 , 直到那一年丰收后 , 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下来 。
“以前种的马铃薯一亩地最多收1000千克 , 种上‘青薯9号’后亩产能达到3000至4000千克 , 甚至更高 , 这样算来 , 一亩地农民的收入能增加几百块钱呢 , 现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特别高 。”郭占福说 。
算起来 , 今年已经是郭占福种“青薯9号”的第6个年头 , 从最初的0.6公顷到如今的30多公顷 , 郭占福的“青薯9号”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 带着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 。
“今年我们合作社流转了66公顷土地 , 33公顷用来倒茬 , 剩余的13公顷种植‘青薯9号’的商品薯 , 20公顷种植马铃薯原种 。今年的商品薯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 , 已经全部以订单形式分批销往江苏无锡的一家农产品企业 。”郭占福说 , 自己的梦想是通过种马铃薯带红一片 , 致富一片 。
“高产是‘青薯9号’的最大的特点之一 。”该品种依托国家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跨越计划项目资金、省科技厅示范推广资金200多万元 , 2007至2008年进行试验田种植 , 每亩产量高达4548.4千克 , 创下了全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 。
今年 , “青薯9号”还首次走进了高海拔地区 。由省农林科学院承担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青南地区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玉树州称多县、囊谦县 , 果洛州大武镇等地开展马铃薯新品种筛选试验、密度肥料试验等 , 建立示范基地合计28公顷 。
“青薯9号”在青海南部高海拔高寒区域最高亩产达到3132千克……近日 , 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了中期现场检查 , 通过实地测产 , 初步筛选出适宜在青南地区的抗病性好、产量高的品种3个 , 分别是青薯9号、青薯2号、乐薯1号 , 其中青薯9号表现最佳 , 最高亩产达3132千克 。
推荐阅读
- 为了逃命减轻车重 他把儿子女儿推下马车
- 一代才女如何为了情敌走上龙床牵线搭桥?
- 史上名士也无良为了娶名媛窦凝竟然杀小三?
- 宋太祖赵匡胤棒打鸳鸯强扭瓜究竟是为了什么?
- 惨绝人寰!父亲为了逃命 将子女狠心踹下车
- 吕布死后貂蝉成为了谁的胯下之妇?
- 为了娶这个驼背的女人 满清付出了500万两白银
- 明英宗废“人殉”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
- 海昏侯墓为何保存完好 东晋时大地震提供屏障
- 武则天曾经也是个脑残粉 为了偶像她成了女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