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李明:颜真卿为什么要给罗老夫人写墓志?( 二 )


而与元不疑无关的颜真卿当时的官职是长安县尉 。 县尉是县衙佐官 , 掌一县之军事 , 逐捕盗贼 。 唐代掌课调征收 , 判司户、司法等曹事务 , 员额品秩因县之级别而异 , 少至一人 , 多者六人 , 阶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不等 。 通常为进士入仕者初任之官 。 京畿县尉尤为显重 , 入朝可授郎官、御史等职 。 长安县是京畿县 , 颜真卿就是后来从长安县尉转任监察御史 。 元不疑家住在长安城皇朝西北部的义宁坊 , 属长安县管辖 。 元不疑与颜真卿的关系 , 是县民与父母官的关系 。 然而长安县治下的皇亲国戚多如浮云 , 没有证据显示元不疑与颜真卿有来往 。
也有朋友问:颜真卿写这篇墓志要收不少润笔费吧?实际唐代墓志的制作 , 重文不重艺 。 撰文和书丹相比 , 一定是前者更为重要 。 墓志起先是只署撰文者名 , 后来才有撰文者和书丹者同时署名 , 但从未见过书丹者单独署名的 , 就是这个道理 。 张说和韩愈收取巨额墓志撰文润笔 , 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 至于书丹收取润笔 , 没听说过 。 再者说 , 38岁的颜真卿书名不彰 , 那时他还不是社会普遍承认的大书法家 , 何来收取润笔一说?退一步说 , 即便写字收钱合理 , 一个八品县尉 , 能张口向郡王的亲戚收取润笔费 , 那情商得低到什么程度?
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 颜真卿是看李璡的面子为罗老夫人书丹墓志 。 这一点 , 发掘者已经做了推理 , 我非常认同 。 颜真卿一定是认识李璡的 , 也许两人还是朋友 。 既然郡王抓差 , 却之不恭 , 何况为郡王之文锦上添花 , 何乐不为?为罗老夫人书丹墓志 , 这举手之劳在颜真卿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根本不值一提 , 只是我们现代人认为大书法家写过的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 , 这是时空差距造成的认知错位罢了 。
我没有不尊重颜鲁公的意思 。 我只是说 , 结交权贵、拔高门第 , 这是唐代官员仕进的通例 , 除非你想归隐林泉 , 不然的话与朝中通贵处好关系是晋升的必要条件 。 寒门出身的颜真卿 , 没有贵戚可以倚靠当作长期饭票 , 他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 。 事实证明 , 颜真卿确实很好地把握住了大多数机会 。 而努力锤炼自己的书法技艺 , 也是他为机会的到来在做准备 。
中国古代社会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理念 , 书艺高超是读书做官的副产品 。 颜真卿的祖先 , 中国家训第一人颜之推就曾告诫自己的子孙:“吾幼承门业 , 加性爱重 , 所见法书亦多 , 而玩习功夫颇至 , 遂不能佳者 , 良由无分故也 。 然而此艺不须过精 。 夫巧者劳而智者忧 , 常为人所役使 , 更觉为累 。 韦仲将遗戒 , 深有以也 。 ”(《颜氏家训·杂艺篇》)意思是说:我爱书法 , 也下过功夫 , 我书法不好是因为没有天赋 。 然而书法也不要写太好 , 容易经常被人叫去写字 , 累得慌 。 韦诞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 言下之意就是你们要役使别人写字而不要被别人役使 。 颜之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会想到 , 他的子孙终究还是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 , 而且做官也做到了家族顶点 。
再来看王晖妻李正一墓志 , 李正一是一个有爵位的贵妇 , 他的丈夫是高安长公主之子、当朝皇帝的表兄、中央政府机构副长官 , 他们夫妇的身份至少高出罗婉顺夫妇七阶 。 为李正一撰、书墓志的不过就是籍籍无名程休和韦起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 韦起出身京兆韦氏 , 是唐代的第一等大家族 , “自唐已来 , 氏族之盛 , 无逾于韦氏 。 ”(《旧唐书·韦述传》语)比颜真卿的琅琊颜氏门第高得多 。 韦氏家族出书法家也比颜氏家族早 。 颜之推提到的韦诞 , 是三国曹魏的大书法家 。 魏明帝造凌云台成 , 匾额没写字就先钉了上去 , 为了让韦诞题匾 , 用笼子将他吊至二十五丈高 。 韦诞有恐高症 , 写完下地后头发都吓白了 , 从此告诫子孙不要再练书法 。 愚观之李正一墓志的书法 , 不见得就比罗婉顺墓志的书法差到那里去(图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