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记|压倒东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二 )


故事传记|压倒东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文章图片

03、灵帝卖官
黄巾大起义及其引发的暴动骚乱不但导致社会秩序动荡 , 也给东汉帝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 地方府库空虚 , 中央同样如此 。
为了镇压黄巾起义 , 汉灵帝忍痛割爱 , 把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和马匹都捐了出来 。
可是 , 战事刚刚停息 , 他就迫不及待地让宦官们四处搜刮 。
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 , 汉灵帝大肆卖官鬻爵 。 最初只是卖一些无关紧要的低级官职 , 后来干脆把三公九卿这样的高级官位也摆上了柜台 , 明码标价 。 三公 , 标价一千万;九卿 , 标价五百万 。
读书人想要进入官场 , 地方官想要升迁 , 也得上缴一大笔钱 。
古代的志节之士 , 视金钱如粪土 , 瞧不起那些有“铜臭味”的财奴 。
“铜臭”这个词 , 就出现在汉灵帝卖官鬻爵的时代 。
崔烈是当时的北方名士 , 学问没得说 , 口碑也很好 。 他花了五百万 , 当上了司徒 。
司徒是三公之一 , 是汉代最高级别的官职 。
崔司徒自己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 有一天 , 他向儿子崔钧打听人们的评价 , 崔公子说:“过去人们对您评价很高 , 都说您要是不当三公就可惜了;现在您当上了司徒 , 人们却很失望 。 ”
崔司徒追问原由 , 崔钧只得直言:“大家厌恶您身上的铜臭味 。 ”
崔司徒既羞且怒 , 操起手杖打跑了儿子 。
铜臭味道不得世人好评 , 大汉天子却乐此不疲 。
在任命崔烈为司徒的朝会仪式上 , 汉灵帝颇为可惜地对身旁的侍从说:“实在是太不合算了 , 这个官位应该值一千万啊!”
灵帝的可惜是有例可循的:乱世枭雄曹操的父亲曹嵩 , 正是花了一千万 , 才买来一个太尉的职务 。
崔烈后来为国捐躯 , 没有辜负名士的名声 。
名士报效国家 , 尚需花钱买路 , 那些庸碌贪腐之徒就更不用说了 。
故事传记|压倒东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文章图片

卖官鬻爵的钱财源源不断输入西园 , 灵帝在西园修了一座“万金堂” , 颇有“招财进宝”的意味 。
中国向来有“王者藏于天下”的古训 , 大汉天子却忙着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 他已经利令智昏 , 抛弃了天下 。
通过卖官的方式来筹集军费 , 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 这样的事例并非始于汉灵帝 。
西汉武帝时 , 连年征伐四夷 , 国库空虚 , 也被迫采取了“入谷射官”的手段 , 也属于卖官的性质 。
所不同的是 , 武帝卖的是闲职散职等不重要的官职 , 灵帝则无限扩大化 , 负责管理国家职能的职位也可以卖 , 君臣之间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
我们不赞成把卖官鬻爵全部归结于汉灵帝个人的贪婪 。
从史书记载来看 , 汉灵帝大规模卖官鬻爵出现在黄巾起义之后 , 显然 , 黄巾起义加重了东汉帝国的财政负担 , 灵帝卖官鬻爵既有个人贪婪的原因 , 也有制度性的原因 。
只是 , 靠钱买来职位的官员 , 一心只会想着把买官花出去的钱从百姓身上捞回来 , 怎么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样的皇帝 , 又怎么能约束他的官员们呢?
其实 , 比普通官员更应该受到严厉谴责的是宦官 。 黄巾起义爆发后 , 宦官们更加嚣张 。
侍中向栩、张钧向皇帝进言 , 称黄巾之乱完全是由宦官引起的 , 只要把宦官首领们的头颅斩下 , 挂在南郊 , 兵祸自然平息 。
灵帝把他们的密奏传给宦官看 , 结果丢掉脑袋的不是宦官 , 而是两位侍中 。
皇甫嵩、卢植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 却无法逃脱宦官的暗算 。
卢植只因不肯向监军宦官行贿 , 结果被收入囚车押回洛阳 , 差点丢了性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