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穿什么?( 三 )


在实战中改进的志愿军军服
志愿军在战争实践中发现 , 大檐帽不适应林区作战需要;套头式单衣(仿苏式)透气性差 , 而且负伤后难以脱卸 , 影响救护;棉花易滚花成堆 , 影响保暖 , 且易被刮破;栽绒帽没有听孔 , 不利防空袭防炮击;毛皮靴腰矮 , 容易灌雪……
战士们的要求牵动着中南海——经敬爱的周总理亲自过问 , 解放军总后勤部很快对军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 从结构上做了改进 , 以适应志愿军作战的要求 。
1951年6月22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下达《关于志愿军冬服式样与质量的指示》 , 对朝鲜战场志愿军干部、战士棉衣裤、棉帽、毛皮鞋等都进行了一些改进 , 主要是:
干部棉衣领子改为翻领 , 前怀里面加一护胸以御风寒;棉裤为马裤式 , 裤腿下端打五个铜扣或电木扣 。 战士棉衣两肩加一块护肩布使两肩耐磨 , 袖口加袢带;棉裤为西式裤大裤脚 , 裤脚口加抽带便于系住毛皮鞋腰;前膝加护膝 , 后裆加护裆 。 干部战士棉衣、裤棉花均用粗绒白花 , 每套铺花四斤半;棉花均絮在里子上 。
普通皮棉鞋为半长筒式 , 鞋前头加宽加高、加绒毛及加一层毡垫 , 使不夹脚不冻脚趾 。 靴腰高八寸 , 毛皮里子 , 帆布面子 。 使裤脚系住毛皮鞋的腰不冻脚脖子 。 鞋腰一边开口钉气眼带两根带 , 便利穿脱 。 营以上干部为长筒毛皮靴式 。
另外 , 夏服大檐帽改为解放帽;战士套头式单衣改为前开襟;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 , 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栽绒帽增加了听孔 。 经过多次研究改进 , 志愿军服装基本上做到了坚固、耐用、保暖、防寒 , 较好地适应了朝鲜战场作战的要求 。
志愿军著名冷枪手张桃芳 , 在33天中以442发子弹打死打伤敌人214名 。 他的棉衣袖口加了袢带 。
坚守坑道作战的志愿军战士 , 接石缝中滴出的水 。 此时战士栽绒帽已有听孔 。
改进后的志愿军棉衣的棉花扎在里子上 , 棉裤裤脚可以收紧 。
朝鲜停战后的志愿军军服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我志愿军官兵(停战前)都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 有些还是简体字 。 有些书籍中提到 , 志愿军入朝后 , 为区别于朝鲜人民军 , 统一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 其实 ,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 实际上 , 志愿军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到1953年7月停战 , 都没有佩戴胸章 , 彭德怀司令员停战签字时也是没有胸章的 。
1952年国庆节在天安门的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 , 都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 ,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 , 志愿军干部战士开始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 , 大体开始时间是1953年10月 。 志愿军胸章颜色、尺寸和用料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相同 。 是一块长方形白布条(双层布 , 表面四边有白色匝道) , 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 , 印有黑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繁体字和红色的边框 。
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1953年国庆节在天安门的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 , 已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1955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 。 从1955年10月起 , 国内的各部队陆续开始授衔 , 并换着55式军衔服装 。 驻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授衔换装较国内解放军要晚些 。 1956年下半年 , 志愿军部队开始授衔 。 从10月25日起 , 志愿军几十万官兵开始佩戴志愿军帽徽、军衔肩章、领章及兵种、勤务符号 , 换着崭新的55式军服 。 志愿军帽徽和解放军帽徽的区别是没有“八一” 。
1956年开始佩戴的志愿军帽徽、肩章、胸章
1958年志愿军归国前曾驻守上甘岭的部队向朝鲜人民告别 。 图中志愿军官兵身着55式军服 。
1958年10月 , 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回国 。 图为戴55式船形帽的志愿军士兵向欢送人群告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