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支招 赶走那只叫抑郁症的黑狗



陆林院士支招 赶走那只叫抑郁症的黑狗
本文插图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9月11日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勾建山作(新华社发)
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跟其他的疾病不一样 , 它不会让我们发烧、打喷嚏、拉肚子 , 但它造成了严重的痛苦 , 让患者忘记了怎么享受生活 , 忘记了快乐 。
英国首相丘吉尔终其一生 , 一直受抑郁症的困扰 。 他把抑郁症比喻为黑狗 , 他说他的身心宛如处于人间炼狱 , 情绪找不到发泄的出口 , 只能默默承受黑狗的欺凌 。 此后 , 黑狗便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 。
现代社会 , 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严重精神疾病之一 , 人们逐渐认识到 , 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 , 而是大脑发生了病理性改变 。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对抑郁症的表现、治疗、预防等问题 ,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
低就诊率、低诊断率造成抑郁症负担加重
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有多少呢?
2019年发表的中国第三次精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 , 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达到6.8% , 也就是说 , 中国成人中可能有6.8%的人正在得或者是曾经得过抑郁症 , 这个统计还不包括青少年 。
“就此推算 , 抑郁症患者数量大概在6000万到9000万人之间 。 发病率超过5%以上的疾病就是常见病、多发病 , 所以抑郁症是生活中的常见病之一 。 ”陆林说 , “女性发病率比男性要高50%左右 , 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 ”
据陆林介绍 , 当前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 。 “就诊率低 , 是因为很多人患了抑郁症不去看病 , 他不知道抑郁症可以治疗 , 或者是不好意思去看病 , 怕别人说自己不好 。 诊断率低 , 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中能够看抑郁症的医生不多 。 在全国地级市以下的医院 ,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识别率不到20% , 大量抑郁症患者被漏诊被误诊 。 ”陆林说 。
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是情绪低落 , 闷闷不乐 , 兴趣减退 , 快感缺失 , 悲伤 , 严重的甚至会自杀、伤害自己 。 此外 , 还有的人话变少了 , 有的人注意力不集中 , 有的人不想出门 , 有的人心慌、心悸、担心 。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疾病 , 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 我们叫它医源性的表现多种多样的慢性疾病 , 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 ”陆林说 , “抑郁症不等于抑郁的情绪 。 如果一个人持续心情不好达到两周以上 , 那可能就是抑郁症 。 如果一个人今天遇到不高兴的事心情不好 , 过两天好了 , 那就不是抑郁症 , 也不需要治疗 。 ”
70%—80%的抑郁症是可以治好或改善的
“抑郁症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 要发现我们心中的黑狗 。 ”陆林说 , “如果确诊了抑郁症 , 一定要进行治疗 , 70%—80%的抑郁症是可以治好或改善的 , 只有极小部分治不好 , 需要长期吃药 。 ”
当然 , 涉及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找医生来开具处方 , 千万不要自己乱吃药 。 “什么时候接受治疗 , 什么时候停药 , 什么时候加药 , 什么时候减药 , 必须要经过医生的允许 。 ”陆林说 , “有些人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 比如担心药物是不是有毒副作用、是不是有依赖性 , 抗抑郁药大部分都是安全的 。 ”
除了药物治疗 , 还有物理治疗 , 比如经颅磁治疗、电休克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深部脑刺激治疗等 。
抑郁症治疗的目标是提高临床的治愈率 , 最大限度减少伤残和自杀 。 另外 , 有些抑郁症也会复发 , 所以还要经过医生专业的维持治疗 。 而很多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对社会依然有贡献 , 依然能够实现自己生活的理想和目标 。
预防方面 , 陆林提醒 , 健康人要学会管理情绪 , 比如通过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自我安慰来减轻压力、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 “在生活、工作当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 , 我们努力去应对 , 如果克服不了 , 就要自我安慰、寻找新的情绪出口 , 反复的压力容易造成抑郁的风险 。 ”他说 , “还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 要擅于与人沟通 , 理解、帮助别人也是快乐自己 。 ”
运动能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 “每个人每天至少有半小时到50分钟左右的运动时间 , 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 , 这样的运动量能缓解情绪、减少紧张 , 也能够预防抑郁症 。 ”陆林说 。
消除抑郁症的“病耻感” , 摆脱“污名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