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怎样回答 [照片是否p的]这一问题( 三 )
自然界的动态范围能达到大概27EV,即从直射的太阳到夜晚的星光的光线跨度。单反数码相机如果用RAW格式拍摄的话大概能够捕捉10-12EV。而人眼单次能捕捉到的其实只有7EV左右。
人眼和相机的本质区别是在工作方式上。人眼的运作其实像一台高速摄像机,即通过对目标物体进行拆分式的扫描,每一次扫描之后在大脑中形成具象,然后不断的进行具象的更新,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样子。这就说,其实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自然光线的组合,而是经过大脑加工之后的一系列片段的叠加。由于人的视网膜上有大量的视网膜细胞,使得人眼在执行这一过程的时候非常迅速,以至于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图像就是那一瞬间的真实图像。举个例子,我们晚上将房间中的灯突然关了之后,那一刻总是会觉得特别黑什么都看不见,要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慢慢感觉周围亮起来了,能看清东西了,这个从纯黑到微亮的过程其实就体现了上述的工作流程。
【摄影师怎样回答[照片是否p的]这一问题】这就类似我们在摄影后期中发展出来的HDR,通过叠加每一部分曝光正确的照片最后进行合成。或者换句话说,HDR的出现就是为了模仿人眼的工作方式。
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进行后期处理调整照片的动态范围或者合成HDR,本质上也是要接近人眼所见。
再进一步说说相机,相比人眼,其一次性成像的工作方式注定了它已经输在了起跑线,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在这一次成像中做到保留更高的动态范围。首先,选择具有更大动态范围的相机。器材党毕生追求的哈苏什么的就是因为大尺寸的感光元件而带来的高动态范围才如此昂贵。普通的单反相机在动态范围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下面给出排名供各位参考
排名最高的是尼康D4s,但是这也算不得普通的单反了,所以综合下来现在索尼的a系统算是表现惊人了。其次,在拍照的时候选择RAW意味着给后期调节留足了空间。这样后期无论是通过Photoshop或者lightroom都非常容易找回高光和暗部的细节。
例如下面的两幅照片,当时我在优胜美地夜里一个人在山里散步,漫天的繁星,当时我想拍一张星空,但是需要找一个前景,我走到一栋破旧的房子前停下了,尽管它并不是我心中理想的前景,但是相比满路的树,它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素材了。可是问题来了,房子的右边有一个加油站,有一盏很亮的大灯从右侧射向这间破房,如果我长曝光拍星空,这间房子势必会过曝,如果讲究房子,星空可能没法现出来。我犹豫了一下,决定选择将星空曝光正确,让房子过曝,毕竟房子只是配角。拍出来之后房子正如所料,一片惨白,而天空曝光恰到好处,银河也表现出来了,而且还意外的捕捉到了一颗流星划过。回到家后我用lightroom进行了高光修复,结果发现竟然找回了房子的大部分细节,当时我用的是尼康的D700。
(3)焦点
正如刚才提到的,人眼的解析度要远远高于相机的解析度。这时候可能会有人站出来反驳我说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人眼的高解析度实际上只存在于中央区域,而四周的解析度下降的很厉害。我同意这一说法,读者可以自己感觉一下,当我们盯着某个物体看时,我们会发现周围都是不清晰的,要看清周围的样子,我们的眼球必定发生转动。
但是,我认为正是这种解析度的渐变性,导致了我们人眼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即通过不断地改变聚焦点来获取一副通过记忆进行拼接的画面。这种独特的观察方式也造就了另一个和相机记录存在的显著差异,这也是支持我另外一种后期行为的重要依据。
我们假想一个场景,你坐在一片蔚蓝的大海边,在不远的海平面上有一艘游轮,在远处的沙滩上有几个小孩在海边嬉戏,这一切我都能通过我的视线和余光捕捉到。可以想象,当我们面对这个情景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眼球不转的盯着船或者海看。我们眼睛真正的运作方式应该是:首先用中央区域捕捉最引人注目的元素,假设是游轮,当大脑得到了游轮一个清晰的具象之后,我们的眼球迅速的偏移转到第二引人注目的元素上,假设是海边游玩的小孩。最后再转移到海面上,因为海平面最没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通过眼球在段时间内的不断运动,我们得到了各个部分的相对清晰的视觉,大脑将这几个清晰的场景进行拼接,最终形成了我们对整个画面的感知,这一切可以发生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
推荐阅读
- 理论 黑洞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一起来认识下吧
- 国内本科毕业,银行工作8年,怎样去新加坡工作
- 怎样才能遇到一个对的人
- 女航天员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为何返回地球后没有消息了?现在怎样了
- 地球 地球上空,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着全球直播,绳子断了会怎样?
- 地球 如果地球70陆地,30海洋,这个世界会怎样
- 硬件 2021年《自然》TTL摄影师大奖落下帷幕:野生动物大放异彩
- 张哲瀚 被问为什么和龚俊总黏在一起张哲瀚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 怎样在自己想租的小区租到房子
- 门票 杨紫问黄磊: 能否帮忙买李雪琴脱口秀门票, 黄磊的回答够笑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