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室速找不到病因?看完这3张心电图就明白了!| 深度解析



持续室速找不到病因?看完这3张心电图就明白了!| 深度解析
本文插图



病例解析不知不觉又来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 针对这例患者 , 我觉得看图是一个方面 , 但更加重要的是 , 结合病史去看图 。
既往反复发作宽QRS波心动过速 , 患者有活动后气短和水肿的症状 , 心脏超声提示右室明显扩大 , 说明是结构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合并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 室速的概率大大提升;患者曾行电复律后才终止心动过速 , 同样增加了室速的可能 。
再来看心电图的表现 , 总体QRS波很宽、aVR导联为R波 , 胸前导联负向同向性 , 无RS移行 , V1导联起始为Q波 , 对比窦律时的心电图 , 多个导联初始除极方向 , 均指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和窦律大不相同 , 这是室速 , 而不是室上速(图1) 。

持续室速找不到病因?看完这3张心电图就明白了!| 深度解析
本文插图


图1:患者再发宽QRS波心动过速 , 形态学特点支持室速 。
我们再去看窦律本身 , QRS波也很奇怪 , 尤其V1-V3导联 , 好像存在两个分裂的QRS波一样(图2) 。 QRS波代表着心室的电活动 。 电的异常 , 起源于结构的异常 , 即窦性心电图也昭示了患者基础心脏结构的异常 。


持续室速找不到病因?看完这3张心电图就明白了!| 深度解析
本文插图


图2:患者窦律时心电图 , 可见V1-V3导联的QRS波存在“分裂”现象 。
说到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机制 , 我们知道所有的心律失常 , 其机制无外乎折返、触发和自律性几种 。
折返者围绕着折返环转圈 , 转圈不停 , 心动过速不止 , 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稳定 , 心动过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
对比我们的患者 , 宽QRS波心动过速 , 一旦发作即不容易停止 , 甚至可持续长达两个多月 , 还是非常符合折返的特点 。 而无论触发活动还是自律性机制者 , 均更多表现为短阵发作 , 而不是持续不停 。
再从心电图回到患者的心脏疾病 , 右心明显扩大 , 说明右心存在结构异常 , 扩大的心脏会伴有心肌细胞的坏死 , 继而有瘢痕的形成 , 这些瘢痕往往形成了心律失常发作的机制——折返环 。
如此说来 , 这室速 , 真的是蓄谋已久 。
谈了这么久患者基础心脏结构的异常 ,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脏病呢?
青年发病 , 除了缺血性心脏病 , 临床表现还存在全心衰 , 其中右心衰更为突出 。 心电图提示QRS波分裂伴室速 , 超声提示右室明显扩大 。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诊断 , 再去看窦律时那所谓的分裂的QRS波 , 是不是和Epsilon波高度相似(图3) , 真是越看越像ARVC啊 。

持续室速找不到病因?看完这3张心电图就明白了!| 深度解析
本文插图


图3:患者窦律时分裂的QRS波 , 符合文献报道的Epsilon的特征 。
ARVC的本质为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 , 随着正常心肌组织的减少和纤维组织的增多 , 可出现心脏扩大、心衰和室速等一系列表现(图4) 。
【持续室速找不到病因?看完这3张心电图就明白了!| 深度解析】
持续室速找不到病因?看完这3张心电图就明白了!| 深度解析
本文插图


图4:ARVC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 就是正常的心肌组织 , 被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 。
这些纤维脂肪组织形成的瘢痕 , 往往存在于右室流出道、流入道和心尖 , 又叫做发育不良三角 。 这些部位 , 往往也是室速折返环所在的部位 。
本例中的患者 , 心电图上下壁导联负向、胸前导联负向 , 起源于心尖附近 , 和ARVC室速的好发部位 , 也是吻合的 。

对于进一步的治疗 , 一方面需要一般治疗 , 包括吸氧、记好出入量和体重 , 做好心理疏导 , 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需要开始药物治疗 , 包括螺内酯、β-受体阻断剂和沙库巴曲缬沙坦等 , 力争控制甚至逆转心脏结构异常的进展 , 缓解患者心衰的症状 。
其实这些患者在院外已经开始进行治疗了 , 但心动过速并未终止 。 这说明仅提供这些治疗还不够 , 而最具针对性的治疗 , 是通过电生理标测技术 , 找到当前室速发作的折返环 , 对折返环进行定向性的破坏 。
没有了折返环 , 也就没有了折返 , 自然也就没有心动过速 。
可ARVC在持续进展 , 没有了这个折返环 , 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 因而其射频消融的突出特点为:急性成功率高、远期复发率高 , 解决了一时的问题 , 并不能保证不再复发 。 因而在射频消融之后 , 我们需要植入ICD , 预防未来可能再发的室速和猝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