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万精神病患的生存现状:离不开的医院 回不去的家( 二 )

数千万精神病患的生存现状:离不开的医院 回不去的家
本文插图
湖北省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精神病人如何回归社会 , 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像刘磊、董晶晶一样的患者 , 精神疾病的标签一旦被贴上 , 就很难揭下 。其实 , 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犯罪率和正常人相比 , 但很多特殊情况下 , 精神疾病暴力犯罪 其实差不多 , 比例被放大 , 这也是很多精神病患者哪怕已经痊愈但还是不容易被接纳的原因 。回忆起这11年的求医路 , 近60岁的刘国富嘴唇颤抖着 , 说起印象最深的一次 , 因为治疗初期刘磊特别抗拒住院 , 医生把刘磊留下后 , 让家属暂时回避 , 最好隔离治疗 。刘国富一个人拿着两个三角布兜转身离开 , 儿子回头看见父亲不在了 , 立刻飞奔出来 , 1米8个头的儿子一边哭一边跑着四处叫爸 , 满走廊都是儿子的哭喊声 , 自己就躲在楼梯口哭到颤抖 。 刘国富说到这 , 眼泪又掉了下来 , 坐在一旁的儿子搂着瘦弱的爸爸 , 用手一直捋着爸爸的头发说 , 爸 , 没事了 , 这不是都过去了 。作为刘磊这11年来的主治医生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马弘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刘磊所患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精神障碍 。 具体病因在世界范围内都还不明确 , 但是中国这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一年的复发率约为40% 。特别是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 五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 , 虽然刘磊送诊时间很早 , 但因为刘磊对药物治疗的抵触 , 促使了病情的反复发作蔓延 , 无法摆脱多次复发的命运 。马弘介绍 , 中断药物治疗是复发的重要原因 , 停药患者一年内复发率高达77%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 , 近50%患者曾试图自杀 , 至少10%患者最终死于自杀 , 刘磊的状况能维持到现在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 完全归功于11年不放弃的父母 。但是 , 同样反反复复住院的董晶晶远没有刘磊那样幸运 。哈尔滨住院2年住院3次、北京1年住院2次 , 青岛住院1年1次、上海2年住院3次 , 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 , 董军带着女儿辗转各地 , 住院、服药、缓解、复发 , 董晶晶在一串串的好与坏之间徘徊 , 直到在上海最后一次住院50天后 , 医生终于说可以回家了 , 理由却不是董晶晶已经康复了 , 而是“只能这样了” 。治病回老家后第二年 , 董晶晶结婚了 。 董军告诉采访人员 , 对女婿没有任何要求 , 只希望女儿身边有个人陪伴 。 但是好景不长 , 婚后的第三年 , 董晶晶的症状又回到了以前 。 复发的第二年 , 董晶晶的丈夫终究还是扛不住压力 , 选择了离婚 。“那天女儿穿了一件白色的裙子 , 进去办手续时还很平和 , 但拿着离婚证出来后 , 搂着她妈妈就哭了 。 ”站在一旁的董军马上转过身去 , 眼泪夺眶而出 。由于病情反复 , 长期服药 , 很多重性精神病患者目光呆滞、表情怪异 , 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如影随形 。很多患者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 调查显示 , 10%以上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漫无边界的痛苦和悲伤 , 成为构成我国自杀人群总数的大部分 , 或者任由百病袭击、突发死亡 。数千万精神病患的生存现状:离不开的医院 回不去的家
本文插图
在精神病家庭里 , 有人把所有的积蓄全都拿出来 , 各地奔波看病 , 说钱没了还能再赚;有人把房子卖了 , 说人在才有家 。
“蓝家大儿子刚一出生就和父亲的症状一样 , 还好家里有两个孩子 , 老二在外打工 , 老母亲在家里照顾两个精神病患者 。 直到小儿子去县城后 , 才知道父亲和哥哥的病有得治 , 于是马上开始让他们就诊服药 , 在给父亲服药三个月后 , 才发现父亲的症状减轻了不少 , 那年父亲已经53岁了 。 ”村医孙丽艳满眼感慨 , 虽说是治疗 , 但没钱供他们连续服药控制病情 。
两年后 , 哥哥因为要和父亲轮流吃药 , 病情控制得并不好 , 本想结婚的却找不着对象 。 在孙丽艳做村医的18年里 , 为了不让老伴儿和大儿子出去伤人或受伤 , 女主人只要去山上干活 , 就要把父子俩一起关在屋子里 , 在桌子上放好干粮和水 , 孙艳丽一边看着窗外 , 一边说 , 如果你看到他们趴在窗户前绝望的眼神 , 就会知道什么是生不如死 。
和蓝家父子一样 , 在很多偏远地区 , 人们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 , 很多病人不知或不愿求医 , 病情往往加重 。
孙艳丽说 , 就在上个月 , 68岁的蓝家父亲住院了 , 因为各种并发症都很严重 , 小儿子回家照顾时说 , 父亲可能快熬到头儿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