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去髓术与根管治疗后的失败原因



分析去髓术与根管治疗后的失败原因
(一)


去髓术与根管治疗是牙髓病治疗的主要方法 , 临床上如病例选择合适 , 操作精细无误 , 则成功率较高 , 国内外文献报道成功率为74%~97% 。 成功率的差异主要在于病例的选择、治疗中的技术水平及疗效评定标准不一;而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及不同的根充剂充填 , 对疗效的影响则是次要的因素 。

分析去髓术与根管治疗后的失败原因
本文插图



分析去髓术与根管治疗后的失败原因 , 有助于对治疗中的某些方法加以改进 , 不断的总结经验 , 吸取教训 , 以提高治疗水平 。 此外 , 对治疗失败病例是否能重新治疗 , 也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 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徒劳无益的复诊 。
治疗失败是指治疗后原有病变未能治愈 , 甚至进一步发展 。 本文阐述治疗失败的原因 , 也包括治疗中未能使病变痊愈的原因 。 例如 , 有的经多次根管换药渗出液未能消失;有的经治疗后观察较长时间松动度仍未改善;有的窦道口经治疗后仍有脓液溢出 。 正确分析其原因 , 可以为放弃治疗或重新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分析去髓术与根管治疗后的失败原因
本文插图


治疗失败原因归纳为根管内、根管外及牙体缺损修复不当等三类 , 分述如下:

【分析去髓术与根管治疗后的失败原因】
去髓术与根管治疗 , 都是为了去除根管内的病原刺激物 , 消灭根管内的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 , 最终使根尖孔封闭 , 或促进根尖周组织恢复正常 , 消除症状或防止出现症状 , 并达到恢复患牙功能的目的 。
去髓术与根管治疗的各步骤 , 都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设立的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某一步骤达不到要求 , 可以通过其它步骤相互补偿 , 仍然能够使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 。 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 仍有部分病例归于失败 。
常见的根管内因素所致治疗失败有以下几种:
1、治疗操作中的失误
治疗操作中的失误是牙髓病治疗失败的主观原因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病原刺激物清除不彻底
去髓术时若炎症的牙髓组织未去尽 , 尤其是近根尖处的残髓遗留 , 治疗完成后 , 虽然在短时间内无症状 , 但在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 , 细菌就会生长繁殖 , 出现残髓炎甚至发展成根尖周炎;死髓牙(慢性根尖周炎)根管中的腐质清除不彻底 , 又未获得有效杀菌药物的治疗 , 日后不但不能使根尖周炎症消失 , 原有病灶有的还会继续发展 。
病原刺激物清除不彻底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根管长度测量或估计不准确 , 使去髓或清腐未达根尖狭窄处;
②台肩形成使扩大针无法到达根尖狭窄处;
③扩大针在根管深处折断未能取出 , 新的通道亦未开通;④细小弯曲根管未清理彻底;
⑤横径非圆形根管未使用锉 , 感染源清除不彻底 。
2)根管遗漏
常发生于根管数目不稳定的牙位 。 如上第一、二磨牙近中颊根双根管 , 下第一、二磨牙远中双根管 , 下前牙及前磨牙双根管等 。 将上述作为单根管处理 , 就会遗漏另一根管 。 此外 , 髓底较粗的副根管中感染源未能去除 , 也会成为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 。
多根牙去髓术遗漏某一根管未去髓 , 近期患牙不一定有自觉症状 , 但远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转归:
①残髓呈无菌坏死 , 长期无症状 , 亦不引起根尖周病变;
②产生根尖周慢性炎症 , 但较轻微 , 无明显临床症状;
③出现明显的残髓炎或根尖周炎症状 。
根管治疗遗漏根管则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 因此 , 对多根管的牙位 , 应反复探查根管口 , 并根据扩大针伸入根管后的位置及方向 , 判断是否有多根管的可能 , 以避免遗漏根管 , 导致治疗失败 。
3)根管壁侧穿
手用扩大针作根管清理或扩大 , 较少出现侧穿现象 , 除非是用大号扩大针作强行扩大 。 采用机用扩大针或桩冠修复时进行钉道制备 , 如操作不慎较易侧穿 。 侧穿后如未发现或处置不当 , 日后可出现有窦道的慢性根尖周炎 。
4)根管欠填或超填
良好的根管充填是适填 , 无论是去髓术或根管治疗 , 只要根管经过有效的药物消毒 , 允许少量欠填或超填(0.5~1.0㎜) 。 但如欠填过多 , 近根尖孔处形成死腔 , 可能导致组织液滞留 , 尤其是根尖周有炎症者 , 带有细菌的液体回流积聚 , 可继续成为感染源 , 使根尖周病变难以愈合 。 而超填过多的牙胶尖难以被组织吸收 , 同样会影响病变的愈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