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中国肥胖临床管理领域将何去何从?


中国肥胖人数逐年增多 , 肥胖临床管理是肥胖防控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然而 , 除非出现如2型糖尿病这样的并发症 , 否则肥胖本身在中国通常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状态 。 此外肥胖管理在多数情况下会被降价为形体问题而在医疗领域外进行处理 , 或在临床实践中作为相关并发症的辅助治疗目标 。
基于中国的当下及未来可预期的巨大肥胖负担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了“中国肥胖症研究三部曲”系列的第二篇研究《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 , 总结了我国肥胖治疗和临床管理的最新进展 , 并探讨了临床管理的主要障碍和解决这些障碍的潜在策略 。

《柳叶刀》:中国肥胖临床管理领域将何去何从?
本文插图


图1 《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6月刊封面
一、中国肥胖管理指南和专家共识

  • 自2003年我国第一步成人肥胖综合防治指南发布以来 , 我国又发布了9项重要指南和专家共识;
  • 中国的各种指南由不同专业的专家起草 , 因此推荐意见不够统一 , 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建议缺乏一致性;
  • 大多数指南侧重于传达国际指南的治疗原则 , 缺乏足够本土信息用于指导中国肥胖管理的具体措施;
  • 由于缺乏政府的充分协调和支持 , 且相关临床专业的工作不能协调一致 , 因此遵守指南建议的情况不令人满意 。
二、肥胖的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减少饮食热量、增加体力活动、提高对饮食和体力活动建议依从性而设计的结构化行为干预方案 。 中国指南将其推荐为肥胖的一线治疗手段 。 但是最新的医学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只对某些减重饮食和体力活动的证据进行了评分 , 却未提供如何实施生活方式干预的细节 , 目前中国尚缺乏能够广泛用于肥胖管理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
  • 饮食改变是体重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组成部分 , 但是有关国人减重饮食干预措施的有力证据比较少见 , 相关研究匮乏 。 另外由于中国各地烹饪方式和烹饪偏好具有多样性 , 使得饮食干预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标准化 , 同时由于认证的营养师和营养专家缺乏 , 大多数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在饮食咨询方面尚未得到足够的培训 , 专业性欠缺 , 使开展饮食咨询变得复杂;
  • 体力活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美国为例 , 美国指南推荐减重期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 , 减重维持期每周至少进行20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 。 而我国肥胖管理指南中多未设置体力活动的目标 。
《柳叶刀》:中国肥胖临床管理领域将何去何从?
本文插图
图2 肥胖生活方式干预(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三、肥胖的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时的另外一种治疗选择 , 在欧美中应用广泛 。 但是 , 在中国 , 肥胖药物使用较为保守 。

【《柳叶刀》:中国肥胖临床管理领域将何去何从?】《柳叶刀》:中国肥胖临床管理领域将何去何从?
本文插图


图3 肥胖的药物干预(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 目前中国减重药物种类相对单一 , 在中国获批的可供长期使用的主要成人减重药物只有奥利司他;

《柳叶刀》:中国肥胖临床管理领域将何去何从?
本文插图


  • 肥胖在中国尚未被正式认定为一种慢性疾病 , 故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减重药物的意愿不强;
  • 由于缺乏减重药物对心血管长期影响的数据 , 患者和临床医生均对其安全性存在顾虑;
  • 中国减重药物的行政审批面临制度上的挑战 , 新药需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随机临床试验评估方可获批 , 即使其他国家研究中已经确定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存在上述困难 , 但减重药物治疗的前景依然令人期待 。
  • 贝那鲁肽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 其针对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且至少伴有1项体重相关并发症的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 , 旨在评估其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减重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