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姹紫嫣红,游人如织。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短期的集聚效应有目共睹。
花博理念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
园艺文化能否在日常点滴中对市民生活有所裨益?
看看这些社区花园,精彩程度不亚于花博会。
自己动手社区里造“仙境”
【 仙境|惊艳!上海老人在小区造“仙境”景点,家门口种花搞出各种名堂】木质水车汩汩地转动,涓涓细流倾入微型池塘,池水雾气缭绕,与假山相得益彰,仿若仙境。
文章插图
乍看以为这是旅游景区精心打造的景点,而实际上,它只是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十二小区里的一块公共绿地,走过路过的居民都能欣赏。
令人惊讶的是,这处“仙境”完全由居民自己建造。原来,凌十二小区有一支居民组成的“彩之韵”护绿队。退休居民戴军诚平时就爱摆弄自家一楼的院子,把院子装点成景观。如今,他成为“彩之韵”项目组负责人,队员们戏称他为“戴总设计师”。
此前,小区雨污水管道改造,在公共绿地留下一处“洼地”。护绿队得知后,计划利用现成管道,将它改造成景点。戴军诚设计时,特意跑了几趟上海的公园、景区,观察“小水车”装置怎么做。
文章插图
队员中,有人会刷油漆,有人能做木工。一队“能工巧匠”自发动手找材料、造景,不出几周,“仙境”栩栩如生。
文章插图
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尽可能“废物循环利用”。石材、木材大多由居民家装废料改造而成。假山上的小摆件,来自居民们的捐赠。有居民走过路过,记在心上,自发从家里拿来娃娃、小木雕。池边,还有一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字样。
实际上,小区里类似的小景观还有好几处,有的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而作,有的写着“自治共治”,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主题。
护绿队把居民不要的旧镂空板改造成景点背景板;
文章插图
把废旧自行车装点成花篮;
文章插图
把废汽车轮胎刷漆后配上印刷字,既作为标语,又成为吸引眼球的小区“地标”。
文章插图
如今,每逢客人来访,小区居民便不无得意地介绍,“我们小区还有几处景观,待会儿带你参观一下”。原本日常的小区绿化带,由此成为家门口的“花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发参与,凝聚起小区里一批热爱花花草草的居民,也增加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隔壁不远处的凌十一小区,则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童心园”。原本狭窄的绿化带,总共2米×5米见方。护绿队志愿者、居民陈干精心绘制了一张花园草图:
3个高低错落的木桩桶,中间假山上种垂盆草,树下放一个小矮人接苹果,边上有一辆白雪公主车……没想到,小区志愿者们纷纷上阵,动手改造,这座小花园真的建成了。
文章插图
童心园栽种的植物别有考量,大面积的洋甘菊是二十四节气代表植物,鲁冰花、绣球、兔尾巴草丰富的色彩和形状让小花园更添童话感,角落里的朱蕉则让本来单调的建筑墙面增添了色彩。其造型之梦幻,并不逊于花博会的户外场馆。
文章插图
果然,童心园甫一造好,就吸引了附近的小朋友流连忘返。家长带小朋友们认识花花草草,讲童话故事。
种植活动日那天,几个小朋友认领了各自心仪的植物。花园里的小房子是住在41号的江师傅做的,小赛车和小鸭子是小朋友捐赠的,4座在不同位置上的动物雕塑是11号的陈叔叔放的——有的好似要从洞里钻出来,有的好似要爬出花盆,个个栩栩如生。
文章插图
小朋友们将心愿卡挂在花园的小树上,跟着陈师傅学种植。仅仅10平方米的小花园,如今成为社区孩子们最爱的小天地。
不知不觉,居民交流增添了许多自治空间,在家门口就能进行自然教育。“小花园未来更多的故事,由居民一起来描绘。”陈干说。
一幅儿童画盘活一片杂草丛
在万科金色雅筑,故事有点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