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 这些星球本身的地质历史、它上面的环境 , 比如说有没有生命迹象?有没有水?它们的历史是怎么回事?这些都非常有意义;另外一个 , 我们国家要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 , 但是运东西上去肯定不方便 , 就要用现场的材料来做 。 我们在地球上做结构 , 需要水泥、钢筋 , 那到月球上不一定有水泥 。 我们香港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非常强 , 国际排名一般在十到二十之间 。 我们有这些专家 , 能不能为月球建造科研基地研发一些新技术?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这方面 , 做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
吴小莉:我们对这个中心会投入多大的资金或资源支持?
滕锦光:投入有很多方面:一方面就是请人 , 香港教授很贵的 , 比如我们计划再多请三个人 , 那可能一年就是六百万港币 。 如果科研经费再加五百万 , 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的薪水 , 估计一年要一千多万港币的投入 。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支持 , 政府、工业界或者一些有心人 , 能支持我们这方面工作 , 我非常希望跟他们多些交流 。
对于人类经历的前三次工业革命 , 西方一骑绝尘 , 中国却仅是抓住了计算机革命的尾部浪潮 。
如今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 中国成为其中的生力军 , 港理工大如何回应新一轮工业革命下的学科和人才需求?
滕锦光:在过去20年 , 香港科研多是单打独斗 , 每个老师申请的都是规模比较小的科研项目 。 记得我来港理大第一年的时候 , 从香港的研究资助局申请项目经费 , 它批了八十多万港币 , 在我做校长前申请的最后一个项目 , 实际上也是八十几万港币 。 所以香港在技术科研的投入 , 对我们老师的感觉就是 , 搞了二十几年还是一样的 。
吴小莉:通货膨胀都赶不上 。
滕锦光:最近 , 我们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 , 目前已经根据社会需求 , 设立了十个研究院 。 其中有一个“土地及空间研究院” , 香港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土地 , 这个研究院主要研究土地资源问题 。 比如“明日大屿愿景”填海计划工程 , 填海是很贵的 , 怎么样能利用新的技术 , 让填海过程变得更加经济有效?如果研究出了在海上建漂浮式的结构 , 可能就不需要填那么多填海材料了 。
另外一个研究院叫smart aging(智龄) , 针对香港老龄化问题做研究 , 由生物医学工程系牵头 , 设计一些辅助性机械设施 , 帮助老年人生活 。
我们还有一个智慧城市研究院 , 香港是一个高密度城市 , 如何发展成智慧城市?大家知道香港存在的这些问题 , 这些问题是不是有前瞻性?有的 , 毕竟这是将来要发生的问题 。 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组织一堆人 , 而非由一个人就可以解决 , 它会牵涉到各个方面 , 这些学科在香港都是独一无二的 。
吴小莉:香港理大开始的时候 , 想要学理工的人就会到这里来学习 , 当时它是香港第二所公立大学吧?
滕锦光:是的 , 1937年建立的时候还不是大学 , 英文叫Government Trade School , 中文是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 , 相当于早年中国内地的中专 。 慢慢地发展 , 经过不同的阶段 , 又叫香港工业专门学院、香港理工学院 , 1994年才变成香港理工大学 , 现在已经27年了 , 我在这个学校的历史 , 跟它作为大学的历史是一样长的 。 早年 , 因为那时候的香港有很大的工业、贸易方面的社会需求 , 所以我们学校会举办很多跟工业界关系比较密切的课程 , 到了后来 , 我们又办了设计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商学院 。 香港就开始走向服务型经济 , 社会需求有所转变 。
吴小莉:应对社会转型的需要 , 不断地变化发展 。
滕锦光:所以我们很多学科在香港是独一无二的 。
“校长
/
寄语”
如果每个年轻人 , 在年纪小的时候早点去思考你的人生 , 你希望能够做到什么?或者有什么事情是你一定要做的?然后尽力而为 , 至于得到怎么样回报 , 有时候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 但你一定要努力做 。
对于“躺平”这件事 , 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够有个追求 , 这样你的人生会更有意思 。
【滕锦光|香港理工大校长滕锦光:建议年轻人不要“躺平”】编辑:孟涵 马晋
推荐阅读
- 地球冷却速度远超预期!或成为第二个火星,人类应该何去何从?
- 这野兽真可怜!常被黄鼬咬断脖子,豹叼它喂幼崽,猞猁靠它过日子
- 美国实现登月之后,为什么没有开发月球上的资源?
- 远隔38万公里,为何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却偏偏不敢回头看地球?
- 照亮月球最黑暗的区域
- 事关月球采矿控制权,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没想到中方已抢先一步
- 我国建造月球国际科研站,需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嫦娥四号差点实现
- 玉兔二号新发现:月球背面存在外星痕迹,还有固态水资源?
- 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美国发出预警,2030年地球或发生极端大洪水
- 盘点关于月球的3大未解之谜,大家知道几个?究竟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