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 苏-57又火了!2组照片刷爆中国军迷圈,网友:怎么把屁股露出来了( 二 )


第一代是普通的圆头铆 , 它的基本特征是铆钉铆接在机体上之后 , 铆头突出于机体表面 , 形成一个个圆点状的小突起 , 即使机体表面涂漆也清晰可见 。 这种制造工艺对于工人的熟练程度要求不高 , 不需要借助专用工具 , 相应地制造成本也比较低 , 适合航空技术不甚发达的后发国家快速迈过航空制造门槛;
第二代是进阶版的埋头铆 , 它的基本特征是铆钉铆接在机体上之后 , 铆头不突出于机身表面 , 而是基本与机身蒙皮齐平 , 在机体表面涂漆、尤其是漆面较厚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有效掩盖铆钉孔的存在 。 这种制造工艺对于机身蒙皮、尤其是铆钉孔的加工精度、埋头铆的公差一致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 安装时往往需要专用工具、比如定矩扳手和铆钉枪等保证制造的精确性 , 否则有可能出现铆钉头与蒙皮面贴合不紧密、铆钉埋头过深或过浅的问题 , 相应地制造成本也比较高 , 对于产业工人的熟练程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美军地勤人员在拆卸F-22的防脱落口盖锁
因此 , 从战后战术飞机的制造、尤其是铆接技术来看 , 美国空军从第二代战斗机开始已经普遍运用了埋头铆工艺 , 大家没事可以航空博物馆看一看意大利空军赠予我国空军的F-104型战斗机 , 尽管这是一种五十年代的机型 , 但表面蒙皮已经大量运用了埋头铆 , 工艺非常漂亮;
F-22的机体表面
苏联空军则是从第三代战斗机中的苏-27型歼击机开始普遍运用了埋头铆工艺 , 至于米格-29型战斗机不知为何 , 不仅没有运用埋头铆钉工艺 , 蒙皮表面处理还坑坑洼洼 , 堪称粗制滥造的典型;
中国空军则是从第二代的歼-8II型战斗机开始就大量运用埋头铆工艺 , 但由于成本 , 在三代机上还有少量的圆头铆工艺存在 。
相比之下 , 俄罗斯空天军的苏-57型战斗机翼尖部位的埋头铆钉堪称惊天动地泣鬼神:从铆钉孔来看 , 苏-57翼尖部位的铆钉孔大小不一 , 甚至一些铆钉孔都没有形成直线、而是歪歪扭扭;从埋头铆安装来看 , 每个埋头铆的安装细节都极其粗糙 , 有些铆头下沉严重、在铆孔上形成了一个个凹坑 , 有些铆头根本没有位于铆孔中央、而是偏向一侧;而从使用的铆钉来看 , 苏-57型战斗机翼尖并未使用第四代战斗机普遍运用的、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低可探测性能的六角铆钉 , 而是采用了看起来规格非常普通的圆头梅花铆钉 。
量产型苏-57的细节图还没流出
此情此景 , 咱们只能说 , 这架苏-57型战斗机怕不是在翼尖部位的制造上 , 遇到了一个灌多了伏特加来上班、还用不好铆钉枪之类设备的俄罗斯醉鬼 。
苏-57翼尖部位的表面处理
其次是苏-57型战斗机翼尖部位的表面处理 , 和有些解读把苏-57翼尖左侧的那道接缝当做是前缘机动襟翼接缝不同 , 从苏-57型战斗机的前缘机动襟翼设计来看 , 它的前缘机动襟翼并未到达翼尖部位 , 而是在切角翼尖留下了一小节安定面 , 这回俄罗斯媒体也正是把工业摄像头给安装在了这一段安定面上 。
因此 , 摄像头左侧的这一道缝隙 , 不应当是前缘机动襟翼与飞机大翼之间的接缝 , 它真的只是一道缝隙而已 , 至于这道缝隙在空气动力学、试飞工作上起什么作用 , 是用来向机翼翼尖部位导出气流 , 还是用来敷设一些用于试飞专用设备的传感器电缆 , 大伊万确实不知道 , 大家也可以猜一猜 。
此前苏-57试飞时埋设的临时性传感器
不过 , 甭管它是翼尖导流槽 , 还是传感器线路槽 , 同样从工业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来看 , 这道槽显而易见的工艺简直太糙了:肉眼都清晰可见这道槽的宽度、深度不一 , 平直度也不好 , 和两排埋头铆钉一样 , 像一条蛇在翼尖上歪歪扭扭地前进着 。
苏-57其实是与苏-30、苏-35共线生产的
同时 , 最让人吃惊的是 , 在靠近摄像头的部位 , 这道槽还莫名其妙地多出来了一个倒角 , 就像是在加工时被工人用机床随便切了一刀、甚至干脆是用锉刀锉了一刀一样 。 大伊万是真的不知道俄罗斯的航空制造业工人在制造这一部位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机床 , 也确实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又有什么细节的设计能够达成出乎意料的空气动力学效果 , 但是 , 机体表面给整得这么糙 , 对于全机的低可探测性能来说 , 必然是有影响的 。
苏-57机体表面的涂漆工艺
最后则是苏-57型战斗机表面的涂漆 , 从飞机表面的涂装工作来说 , 一架飞机的涂漆工作一般要按照防锈蚀底漆、底漆、面漆、清漆的涂装次序实施喷涂 , 隐身战斗机一般还需要喷涂一层可以降低雷达反射效果的低可探测性特种面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