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2021年5月 ,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完成了核心舱的在轨实验 , 预计在2022年前后完成全部建设 。 我国的空间站设计的在轨寿命是10年左右 , 超过这个期限 , 空间站将会启动自毁程序 , 跌入大气层中烧毁 。
Tips:空间站space station , 又称太空站、航天站 。 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 , 当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 已经失去动力有49年了 , 为什么还在绕着地球飞行而没有坠毁呢?其实 , 别说坠毁 , 我国的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再飞1000年也没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坎坷的研发之路
1957年10月4日 , 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 这颗卫星相当简陋 , 重量为83.6千克 , 只装备了两台信号发射器 , 以95分钟一圈的速度在距离地球215公里的轨道上运行 。 虽然非常简陋 , 但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Tips: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 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 , 为铝制球体 , 有4根鞭状天线 , 内装有科学仪器 。
之后在11月3日 , 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卫星 , 还把一只叫做莱伊卡的狗一起送上了太空 。 这两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刺激了其他国家发展航天技术的热情 。 美国于是在1958年1月30日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 探险者1号 , 设备也同样简陋 。 重量只有8.22千克 , 就是一个金属圆柱体 。 而与此同时 , 我国也在加紧完成两弹一星的目标 。
早在1955年 , 回国的钱学森就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 于是国务院在两个月后决定成立秘密部门航空工业委员会 , 标志着我国航天、火箭事业的起点 。
Tips:莱伊卡因太空舱内温度过高仅存活了几个小时 , 但它证明 , 生物在太空中也能存活 , 并为日后苏联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奠定了基础 。
到了1958年 , 在充分准备之后 , 我国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小组 , 581组 , 正式开始攻坚卫星发射技术 。 组长由钱学森担任 , 副组长为赵九章和卫一清 。 整个小组由三个设计院组成 , 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 , 第二设计院负责控制系统的研发 , 而第三设计院负责卫星探测仪器的研发 。
可不巧的是 , 1959年自然灾害严重 , 我国无力支撑庞大的“两弹一星”工程 , 只能先保证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 。 于是在1960年2月19日 , 我国只是尝试性得发射了一枚探空火箭 , 高度只有8公里 , 但也是我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 等到国内局势趋于稳定 , 可以继续进行卫星工程的时候已经是1966年了 , 这时美国已经成功发射了74颗卫星 , 苏联也大致如此 。
Tips:钱学森 , 汉族 , 出生于上海 , 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 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 , 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经历动荡之后的1968年2月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 , 钱学森担任院长 , 我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发工作才回到了正轨 。
在1967年的12月的国防科委召开会议中 ,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大致设想终于被确定 , 整个卫星的重量为170千克 , 直径约1米 , 运载轨道高度在400公里左右 。 不过想要发射卫星 , 还有两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中国面前 。 第一是当时国家虽然有能飞出大气层的单级火箭 , 但想要运载卫星达到400公里的轨道 , 还需要研制新的多级火箭 。 此外 , 还要建设足够规模的检测台组成卫星观测网 , 才能和人造卫星保持沟通 。
推荐阅读
- 事件回顾:上海59岁知名医生侵犯女医药代表,事后提出500万私了
- 拒绝交易!库班正式表态,布伦森留队成定局,4年7200万多半也稳了
- 可怜!30岁男子“大年初二”猝死:连续3天熬夜打牌,酒局不断!
- 2017年大爷马路救下女孩,却被当场打断13根肋骨,大爷:好人难当
- 孕妇临产遇男护士“刮毛”,丈夫“主动请缨”,护士:不是闹着玩
- 一名男子肚子里揣着手机生活了六个月
- 2021年度沙雕新闻大合集,看完笑出八块腹肌
- 特等功臣郭俊卿,5年从不脱衣睡觉,住院后医生发现:竟是女儿身
- 骗财又骗色,学员高达200万,“流氓组织”坑害了多少女性
- 湖南22岁聋哑女子,和丈夫吵架气到开口说话,结局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