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语文教学反思|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曾宪宏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算得上真正的新课改呢?笔者听过不少课,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妥 。很多教师课上得似乎井井有条,学生学得似乎是津津有味,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双边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个定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掌握了文本的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总有一种牵强造作的感觉,让人心里别扭 。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乡土情结》时,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家中的小狗小猫,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乡思 。”“可能是我问得不太好,也可能是你理解上有些偏差,好,我再换个角度问:这个人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 。”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 。“不能这样回答 。”教师有些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得有些不自信了,甚至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笑声 。“我只要求你用四个字回答,实际上就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感情啊 。”教师继续启发道 。“思念故乡 。”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知教师要讲什么内容,接口“乡土情结”,教师才如释重负 。然后该教师依照教案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请学生一一回答,直至课堂结束 。这样的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 。

第一,教师有必要这样刨根问底吗?一定要答出“乡土情结”这四个字吗?只是由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地位明显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

第二,为什么一定要一步步按照程序操作?问题是教师设置的,答案也是预设的、唯一的和定型的 。

第三,提问的对象只是少部分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 。

第四,所谓的评价体系只是一句空话,如何评价,怎么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上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的体现 。

针对上述问题,该如何将这种问答式的语文教学进一步改进呢?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由“授受”转向“对话” 。换句话说,必须将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式教学提升为对话式教学 。

语文是什么?课程标准作了清楚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把语文学习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之中 。只有树立大语文思想,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与古人、今人、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在对话过程中,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化为内在的语文素养,最终形成对未知世界、人生、人性、人情、人道、理想、梦想、幻想、思想的自觉关注 。语文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为依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因此必须按照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