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看完中国探月逆风翻盘的爽文后,不妨看看这些神预言电影?( 二 )


对一个国家而言 , 拥有探索月球的能力标志着雄厚的技术实力 , 还必须有相当的财力和人力 。
随着我国在登月领域不断取得非凡成绩 , 全世界也掀起了新的一波“探月”潮 。 除了美国、中国和俄罗斯 , 欧洲太空署、日本、以色列和印度也都在进行探月工程 。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 , 嫦娥五号的探月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人类对月球的相关科学研究 , 对国际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美国在1960年代开始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当年耗资250亿美元 , 共有40万人参与
▲除了上九天揽月之外 , 中国也已经实现了一件只有美国和苏联短暂成功的事情:登陆火星
美国太空作家和学者戈斯瓦米曾形容 , 中国太空探索能力已与美国并驾齐驱 , 成为太空领导角色的替代选择 。
缅因州参议员安格斯金更说:“这印证了美国已不再独自拥有太空 。 ”
▲现时 , 中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站 , 6月17日 , 神州十二号的三位航天员进入天宫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舱
然而 , 如今操作这么“秀”的中国航天探月 , 当年走的却是一条独木桥 。
1990年代 , 国际空间站筹备搭建时 ,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封锁和阻挠下 , 中国没能加入到这个行列 。 20多年来 , 中国始终没能加入到国际空间站计划中 , 封锁和禁令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
美国一直在太空领域故意排挤中国 ,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前众议员沃尔夫的提案 , 明文禁止美国太空总署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技术交流;欧洲太空总署原于2010年准备邀请中国加入国际太空站的想法自然也无疾而终;NASA更曾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籍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天文会议 。
▲2019年由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计划 , 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送美国太空人重返月球 , 欧日英加澳等7国被邀参加 , 有能力参与计划的中俄却被排除在外
合作被禁止 , 技术被阻断 , 当禁令从政治领域蔓延到科研 , 面临全面施压的中国 , 只能抵御着封锁的压力 , 自己走出一条航天路 。
神舟、嫦娥、北斗、天宫……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 , 开创了属于中国的航天征程 。 西方列强的排挤与孤立非但没能遏制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 还无法阻止美国盟友与中国展开太空合作 。
▲天问一号即有欧洲太空总署、法国、奥地利、阿根廷航天部门参与
甚至外国航天员也开始着手学习我们的语言 。
2013年 , 阿方索·卡隆导演的电影《地心引力》 , 其中就有一幕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美国宇航员在遭遇一系列事故之后 , 想要顺利返回地球就只有进入中国空间站 , 却因为看不懂中文操作界面只能乱按一通 。
▲电影《地心引力》剧照
为了不让电影中尴尬的预言成真 , 3名来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航天员正紧锣密鼓学习中文 , 目标是从2022年登上中国空间站 。
虽然 , 中国现时在航天领域仍落后于美国 , 在嫦娥四号传回月背照片之际 , NASA的太空探测器“新视野号”传回一张距离地球65亿公里的小行星“天涯海角”的照片 。
▲NASA在“天涯海角”发现水和有机分子
然而 , 中国航天胜在有长远目标 , 不懈努力 , 坚持研发 , 脚踏实地的精神 。
属于中国航天的逆袭爽文 , 才刚刚开始谱写 。
跟着电影探月
自古以来 , 月亮就承载着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意象 , 因其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数不胜数 。 而早在人类向这片光年之外的宇宙发起探索前 , 就有关于月球的电影诞生了 。
《月球旅行记》是一部于1902年拍摄的法国黑白无声电影 , 片长14分钟 , 豆瓣评分9.1 。
▲电影《月球旅行记》原片
它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 ,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登月电影 。
▲电影大致基于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 由乔治·梅里爱改编、导演
影片讲述了6名勇敢的天文学家乘坐炮弹从地球飞到月球 , 在月球上遭遇外星人等一系列荒诞故事 。 不仅呈现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外太空的无限想象 , 也讽刺了当时保守的科学界 。
▲梅里爱本想把电影拿到美国放映以得到更大的商业利益 , 但托马斯·爱迪生在伦敦看过这部电影后秘密进行了拷贝 , 在美国上映后赚得的大量钱财全部归爱迪生所有 。 梅里爱分文未得 , 几年后宣告破产 。
《月球旅行记》上映时 , 离史上第一部电影诞生不过短短7年 , 观众先前看的电影几乎都是单一场景片段 , 少有完整叙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