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少年事迹材料|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 三 )


“我们一定要最广大的发动群众,积极配合这项恩泽子子孙孙的民心工程”冀家村乡立下了军令状 。
“一定要让老百姓走上好路!”交通部门派驻了最强大的工程技术力量陆续赶往工地 。
有了交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有了县领导的关注,有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信心,浩大工程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再大的决心也只是一句空话,也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建路难,难在缺资金,如何多渠道筹集资金,是修路的头等大事 。在没有一分钱启动资金的万难时机,为了尽快使工程开工建设,同时不加重农民负担,XXX县财政一次性拔付资金万元,专款用于村村通建设 。同时进行了科学的预算与计划,分段实施,分步进行,很快组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亩的山场摆下个战场 。条山区新建公路齐头并进,条在建村路拓宽改造工程如火如荼 。
为了打好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XXX县交通局局长郭奎明带领局党委一班人实行分片包干,坐阵指挥 。施工场上,铺路工人、质检技术工人和交通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冒风雨、战酷暑,始终奋战在建设一线 。“村村通”工程开工以来,他们没有假日,不会生病,也没有了家,有一个叫XXX的小伙子,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推迟了婚期 。朴实的山村百姓,看到修路大军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吃个自己带来的馒头;困了,就地就打个盹,手指被石头磨得血直流,不由地纷纷拿起锹镐自觉加入到施工队伍当中 。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地来到工地,把自己平时积攒的生活费交给奋战在一线的风雨路人 。一元、五元、十元……一些在外务工的青年听说村里修路,也寄回了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的集资款 。
2004年底,生活在太行深山区的乡亲们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泥泞与坎坷挥手告别,一条条坚实、宽阔的水泥路从深山旮旯里惊天动地延伸出来 。山路多重弯:“不老青山”的妩媚阿娜——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交通人圆了老山人民几十年没有完成的梦 。路,带来了村民们思想与生活上本质的巨变 。
在XXX县的山区村里,大部分座落于山脚坡根,或是半山腰里,依山而座,唯有安子垴村,不声不响地座落在接云连天的山顶顶上,像一朵冰山上的雪莲花依偎着不老青山 。
“不老青”,一个赋予着文学内涵的名字,是爱山的乡亲们对一座海拔1300米的山峰亲切的称呼 。然而,两年以前,让人们汗颜的是,不老青山却创下了我市“村村通”工程一个又一个之最,资源最少、集体最穷、条件最差、所修公路坡度最险、海拔最高、里程最长、投资最大 。不老青山最不缺的就是安子垴村的光棍儿 。山上的姑娘争着向山下嫁,山下的姑娘不愿嫁上来 。村头的小伙子小张,在外打工时成了家,带着新媳妇回来看望老父老母,就因为无法攀爬这陡峭的山壁望而却步,她嗔怪小伙子,“早知你家这样,当初说啥也不能嫁你” 。姑娘的一翻话,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的人都不愿嫁给摩天接云的安子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