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 P50 系列正式发布,两大黑科技突破物理边界

【|华为 P50 系列正式发布,两大黑科技突破物理边界】
 华为 P50 系列正式发布,两大黑科技突破物理边界
文章图片

 华为 P50 系列正式发布,两大黑科技突破物理边界
文章图片

 华为 P50 系列正式发布,两大黑科技突破物理边界

7 月 29 日晚 , 华为召开旗舰新品发布会 , 正式发布华为 P50 系列影像旗舰手机 。
按照往年的习惯 , 华为 P 系列机型会在第一季度正式发布并上市 。 如今推迟到年中节点才发布 , 究其原因 , 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在 6 月份的华为鸿蒙发布会上就已经解释了一次:「因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 所以它(华为 P50 系列)的具体上市时间仍未确定 。 」那时候 , 我们也首次看到了来自官方的 P50 系列定妆照 。
现在 , 它终于来了 。
众所周知 , 华为两大旗舰系列 Mate 和 P 系列各有不同的聚焦点 , Mate 系列讲究极致科技、强大性能;而 P 系列则一直把美放在重要的位置 , 同时也引领着最新、最强的摄影技术 。
的确 , 聊到华为 P 系列 , 强悍的手机摄影能力已经成其最大的标签 。 作为 P 系列的最新旗舰 , 华为 P50 系列再度接棒移动影像行业标杆 , 带来了更优更强的影像体验 。
在摄像头部分 , 华为 P50 使用了万象双环设计 , 原色双影像单元系统性的整合了多颗镜头实力 , 打造超级主摄和超级变焦两大影像单元 , 使得色彩、画质、对焦速度和稳定性等核心影像体验全面提升 。
接下来 , 让我们结合发布会前的媒体沟通会 , 以及发布会上宣发的内容 , 看看这一代华为 P50 系列在影像领域带来的两个新突破 。
「计算光学」 , 突破影像光学物理边界 华为可以说是一家以领先技术为导向、引领市场的科技公司 。 正如我们在 2019 年所认为的那样 , 华为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论发明」上的不足 , 转而聚焦于「工程能力」 , 也因此决定了华为的发展方向:成为一家 「超级终端」公司 。
回顾 P 系列过往 , 奠定华为在移动影像领域引领者地位的机型 , 大概是搭载了徕卡 4000 万像素三摄组合的华为 P20 Pro 。 它所搭载的感光元件尺寸远超了同时期的所有竞品 , 在弱光环境下也有明亮纯净的成像 , 甚至被网友们称之为「夜视仪」 , 这种体验是很令人惊艳的 。
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 , 这枚传感器是华为联合索尼定制的 IMX600 , 非同小可 。 这样的举措 , 也引领了手机厂商定制感光元件的行业潮流 。
可以说 , 华为 P20 Pro 挑起了智能手机影像传感器尺寸的战争 , 这场战争一被打响 , 持续到今时今日 。
只不过受限于手机的空间尺寸、重量、材质、美观等要求 , 手机镜头在光学上的提升已经非常有限 。 在物理设计上有重大突破之前 , 其实诸多手机厂商都已经早早开始布局「计算摄影」 , 优化摄影算法 。
华为 P50 系列的一大突破 , 就是引入了 XD Optics(计算光学)技术 。 这是超脱于原来的计算摄影 , 一改业界纯硬件和纯算法的解决方案 , 建立了从光学镜头到传感器链路的数学模型 , 弥补光学镜头的不足 。
华为提出 , 任何光学镜头都存在缺陷 , 不是设计水平达不到 , 而是从光学理论本身来说 , 光学会产生包括彗差、球差、象散等问题 。 但只要光路可逆 , 就能知道某个指定波长的光线经过这样的镜头、这样的方程式之后 , 进去是什么光线、出来什么光线 , 是可以被计算和预见的 。
所以 , 华为持续沿着这个思路投入研发 , 终于在这一代 P50 系列上进行首次商业化 , 在设计镜头模组的时候就实现完整测量 , 得知镜头的光学特性 , 通过算法来提前预测光路导致的像差损失 , 后期通过算法还原成理想的成像效果 。
你可以将它想象为一道横跨「真实世界-成像系统-后处理算法」的桥梁 , 系统层去伪存真 , 将自然场景原汁原味地呈现 。 光学系统、机械结构、电子器件各自的特性 , 在全新算法的指挥棒下被统一整合 , 深度实现软硬件协同 , 构成了 P50 系列全新的影像系统 。
得益于此 , 华为 P50 Pro 超清图像引擎升级至 XD Fusion Pro , 两颗原色镜头(彩色与黑白)协同工作 , 相比 P40 Pro 主摄提升了 103% 的进光量和 10% 的细节 。 在极端暗光场景下 , P50 Pro 依然能够让你看清暗光下的景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