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说起“透视”相信很多人肯定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 , 会觉得隔着东西看到非视线之内的隐藏物或许只存在于科幻大片中 。 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其实关于这项技术的研究一直都存在 , 而就在近日 , 潘建伟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正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 并被美国物理协会下属网站Physics SYNOPSIS栏目专题报道 。
潘建伟团队近年来在我国的科学研究方面成果颇多 , 一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产出 , 相信大家对他并不会感到陌生 。 利用多光子纠缠实现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经典极限的高精度测量 , 实现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 , 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优;研制出百毫秒级高效量子存储器;以及让我们国家都引以为豪的“中国量子计算机”诞生
那么此次最新的研究成果又在哪里很牛呢?相信看了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 下面来一起了解一下!
非视域成像是什么?国际上的普遍水平在什么位置
非视域成像 , 即一种针对隐藏物体成像的光学成像技术 , 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做到所谓的“隔墙观物” 。 据分析 , 非视域成像如若得到实用化 , 在反恐防暴、医疗检测、紧急救援、智能驾驶等领域都将大展拳脚 ,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据一位国内知名量子物理科学家表示 , 非视域成像是近几年新兴的技术 , 目前很多团队都还主要在科研创新阶段 , 实用化和产业化刚刚起步 。 而潘建伟团队此次的研究成果 , 在实用化需克服的快速探测、高精度成像、复杂场景成像等3个实际问题可能遇到的难题直接就解决了前两个 , 实现了国际第一人的技术里程碑式跨越 。
技术里程碑式跨越主要体现的技术飞跃在哪些方面?
【潘建伟|里程碑!我国“隔墙观物”再现世界性突破,“透视”真能实用化吗】首先 , 第一个方面就是实现了最高精度(毫米精度)的非视域成像 。 横向空间分辨能力达到2mm , 纵向空间分辨能力达到0.18mm 。 关于精度这个问题可不要小看毫米 , 要知道此前国际上的最高水平都还是厘米级别 , 而我国此次的研究直接有了1个数量级的提升 。
其次在误差方面 , 潘建伟团队通过长波泵浦和时间域滤波方式将探测器的暗计数降低至5Hz 。 因为非信号光和电噪声可能被以前的单光子探测器误认为有效光信号 , 但是此次采用脉冲泵浦频率上转换探测技术 , 实现了时间分辨能力达到1.4皮秒的近红外单光子探测器 , 自然误差也就被缩小了 。
(a) ) 成像目标文字:USTC(中国科技大学字母缩写)字母 (b)此次工作的非视域成像结果 (c)传统非视域成像结果
实验如何做?对实用化有何意义
说了这么久 , 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懂这个实验到底是如何做的 。 那么下面魔方科学就言简意赅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 首先主动发出一束光 , 然后光会自然而然地经过中介面 , 比如以墙为例 。 光会经过墙以及墙后面隐藏的物体 。 从而再引发3次漫反射:分别是激光器发射的光子在墙上 , 经漫反射到整个空间;光射到隐藏物体上 , 再漫反射到墙上;然后最后一步就是通过墙漫反射回来 。 通过探测返回的光子 , 计算包含的飞行信息 , 从而实现对隐藏物的三维重建 。
3月份公布的潘建伟团队实现1.43公里远距离非视域成像实验
中国科技大学的赵于康表示:这个实验的意义就正在于是基于有足够高的探测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基础上 , 探明了漫射光并且识别其路径 , 在已经达到够用水平上来说 , 探测器也是实用化的 。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 , 目前实验在对反光材料、固定目标距离等实验条件上比较固定、理想化 , 遇到复杂的环境 , 可能还会多出一些不可抗力因素 。
值得一提的是 , 《物理评论快报》的审稿人对此次研究的评价很高 。 他认为 , 这个实验成果是对非视域成像领域的研究者极为重要的一项技术里程碑 。 而由此 , 也是让人不由地发出畅想 , 未来或许对非视域成像实用化真的近了 , 在清晰度已经提高这么多的情况下 , 未来的工作就是不断试验实景 , 不断完善 , 相信以目前我国的高度 , 未来“透视”技术也会优先掌握于我们自己 。
推荐阅读
- 我国建造月球国际科研站,需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嫦娥四号差点实现
- 印度月球轨道器紧急避让美国探测器,把自己给避让没了?说不清了
- 2022 年12 个令人兴奋的里程碑事件
- 再过几天,将会有一大笔钱从我们头顶飞过
- 木星之水几何,孰可测之?结果何知?
- 人类伟大的进步!黑洞碰撞传出神秘信号,或证明霍金最伟大的预测
- 美国探测器在某种意义上登陆了太阳
- 探测器到达216亿千米外,得到一个悲观的结果:无法飞出太阳系
- 对称揭示了全息宇宙的线索
- 韦伯是Webb是美国航天局、欧空局和加拿大航天局之间的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