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出师表五月渡泸后,蜀汉为何有了无当飞军( 二 )
文章图片
刘备去世之后,南中五个郡当中,除了面积最小的朱提郡,因为实力太弱没有卷入时局的动荡,其余的四个郡,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动荡 。而诸葛亮的南征,所针对的地区自然就只限于发生动荡的四个郡,所以《三国志·后主传》中才会有“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的记载 。后世有人仅仅因为看到上述记载中两次提到了“四郡”,就以为整个南中地区只包括这四个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此处先考辨和破解上述谜团,以打消读者诸君有可能产生的疑问,然后才好进行下面的叙述 。
南中这片地域的面积相当广大,甚至大过了益州的北部,占了整个益州面积的一半以上 。由于当时蜀汉王朝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所以完全可以说,这南中足足占了蜀汉的大半壁江山 。
南中的地域范围,包括现今四川省的南部以及贵州、云南两省,而且大部分都是许许多多古代部族共同居住的高原山区 。刘备去世之后,南中地区的益州郡、越嶲郡、牂柯郡等地,一部分汉族的行政长官和土著大姓的首领,在东面孙吴政权的联络鼓动之下,转而支持孙吴 。当时,执政的诸葛亮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这在前面已经说到了 。
建兴三年(225年)的春三月,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南下,开始稳定南中 。
当时出动的大军有多路,包括目标指向牂柯郡的马忠军团,目标指向益州郡的李恢军团等 。而诸葛亮亲自率领的主力军团,从成都出发一直南下,冒险渡过当时叫作“泸水”的滔滔金沙江,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一直到了现今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一带 。当年秋天,当地局势基本恢复稳定之后,他把位于南中心脏地带的益州郡改名为建宁郡 。所谓“建宁”者,即从此建立了安宁的政治秩序也 。与此同时,又分出一部分地区,新设置了云南郡和兴古郡 。于是南中原有的五个郡的格局,变成了新的七个郡的格局 。当年十二月,稳定南中的任务圆满结束,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 。
诸葛亮主力军团行军的详细路线,现今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他所经过的主要地点上,认识却是大体一致的 。
文章图片
去程,是从成都出发南下,先走水路,经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市)、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到达安上(今四川省屏山县)之后,再上岸走陆路;经卑水(今四川省昭觉县)、邛都(今四川省西昌市)南下,横渡泸水(即今金沙江),一直到达滇池(今云南省昆明市)一带 。
回程,是从滇池回返,从陆路取道东北方向的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平夷(今贵州省毕节市),回到僰道之后,再由水路返回成都的 。
大略估算下来,以上往返全程的距离,应在4000里以上 。在10个月的时间之内,又在当时极为艰苦的交通条件之下,既要跋山涉水,又要在沿途不断安定社会秩序,争取民心拥护,恢复政局稳定,这显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繁重任务 。
对于诸葛亮的“五月渡泸”,《三国演义》中曾有生动的描绘,比如瘴气弥漫的茫茫泸水、猛兽排列的神奇军阵等 。这些文学性的描绘虽然很生动,却有大量的虚构成分 。要想了解诸葛亮稳定南中的种种玄机和谜团,还是要从确凿可靠的历史文献中去寻找线索 。
文章图片
▲诸葛亮五月渡泸设置南中七郡示意图
第一重玄机和谜团,是“攻心为上”,即争取民心为上策这一著名的人性化行动方针,其最早的创意者是不是马谡?
《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动身前往南中时,下属马谡前来送行,并向诸葛亮进献了一个“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基本行动方针,诸葛亮欣然接纳,因此在后来的行动中成功争取到当地古代部族民众的衷心拥护,南中从此不再出现社会秩序的动荡和反复 。
这段记载,后世经常引用 。现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孔明殿前,就悬挂有一副非常著名且引起后世热烈讨论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上联的主题“攻心”,就是由马谡的建议而起 。但是,习凿齿《襄阳记》中,把诸葛亮稳定南中的人性化行动方针,即通过和平方式来争取当地民众的人心,完全归功于马谡最早提出的建议,这种说法究竟又准不准确呢?
推荐阅读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娶丑女当老婆是个天大秘密 诸葛亮原来如此奸诈
- 考古新发现 武则天和诸葛亮竟是亲戚关系
- 诸葛亮的八阵图是什么?
- 黄硕嫁给诸葛亮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 五千年悬案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真那么铁吗?
- 三国:如果庞统不死能力会不会超越诸葛亮?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不杀放走曹操的关羽?
- 街亭之战简介 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会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