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出师表五月渡泸后,蜀汉为何有了无当飞军( 三 )


先哲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我们对待史书中的记载,同样也应当采取理性思考的态度 。其实,只要稍微深入思考一番,就会发觉《襄阳记》的说法值得商榷 。
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出师表五月渡泸后,蜀汉为何有了无当飞军
文章图片

《三国志·后主传》明确记载,南中地区社会秩序开始出现问题,是在建兴元年(223年)的夏天 。而诸葛亮稳定南中,是在建兴三年(225年)的春三月,间隔了将近两年 。如果说,在长达将近两年的时间之内,作为蜀汉王朝首席辅政大臣兼全军统帅的诸葛亮,在用兵总体方针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一直都没有做出过非常成熟的考虑和谋划,硬是要等到千军万马已经上路出发之际,碰巧才在马谡指点之下恍然大悟的话,那么诸葛亮这位辅政大臣兼全军统帅也实在是当得太不称职、太不稳重了 。以他那种一贯做事极其谨慎周密的品性而论,可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会在稳定南中的过程中,坚持采用“攻心为上”的人性化行动方针,自有两大深刻原因 。马谡的临时进言,只是恰好与诸葛亮本人的深思熟虑吻合,因而得到了他“深得吾心”的由衷欣赏而已 。
深刻原因之一,是来自蜀汉创业总体战略设计上的一贯性考虑 。前面已经说过,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就已经为刘备开创蜀汉大业提出了总体战略设计 。其中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两句话,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将来应当如何对待自己政权辖境之内各个古代部族的正确方针 。所谓的“和”者,即和谐也;“抚”者,即安抚也 。由此可见,早在十八年前,诸葛亮还没有进入仕途之前,在处理多部族的关系中必须坚持采用和谐安抚的人性化方针,已经成为他政治思想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现今到了真正需要他来具体处理多部族关系的现实问题之时,即便是没有马谡出面来进言建议,坚持采用人性化的行动方针,这也应当是他必然的选择 。
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出师表五月渡泸后,蜀汉为何有了无当飞军
文章图片

深刻原因之二,是来自国家资源方面的深远考虑 。诸葛亮所治理的蜀汉,是三国当中综合实力最弱的国家 。而综合实力的诸多组成因素之中,最为关键的又是人口数量 。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记载,直到蜀汉政权灭亡之时,登记在册的百姓也只有94万,军队将士10.2万,官吏4万 。三者相加,总数才108.2万 。而孙吴灭亡之时,登记在册的百姓有230万,军队将士23万,官吏3.2万,后宫0.5万,四者相加,总数为256.7万 。(详见《三国志·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晋阳秋》)至于曹魏,据《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提供的数据,景元四年(263年)攻灭蜀汉时,与蜀汉合计,人口总数为537万多 。如果减去上面蜀汉的人口总数108.2万,则曹魏的人口总数应当是428.8万 。
以上的人口数字,虽然现今有学者心存怀疑,认为数量偏低 。然而即便是偏低,也会是三个国家全都偏低,所以三国之间人口数量的相对比例,却是基本准确可信的 。相对的比例,大体说来孙吴人口是蜀汉的两倍多,而曹魏人口则将近是孙吴的两倍 。
由此可见,蜀汉的人力资源,确确实实是三国当中最为缺乏的 。
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出师表五月渡泸后,蜀汉为何有了无当飞军
文章图片

既然人力资源如此缺乏,而南中地区的各族居民又早已成为自己国家的子民百姓,并非交战国家的敌对民众,此时此刻要对南中地区采取非人性化的行动方针,使得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更加缺乏,这是当政者诸葛亮绝对不会去做的大蠢事 。
那么蜀汉时期南中地区的人口数量究竟有多少呢?这也是一个谜团 。
在传世的史籍文献中,没有这方面的明确统计数据,但是我们可以间接地推算出来 。
在今本《后汉书》所包含的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中,列出了东汉益州下属的十二个郡国以及各个郡国的在册人口数目 。其中,后来属于南中地区的郡国有五个,即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永昌郡、犍为属国(后来改为“朱提郡”) 。如果以万人为单位来计算,万人以后四舍五入,这五个郡国的人口共计是294万人 。而整个益州十二个郡国的总人口是726万人 。所以南中这五个郡国的人口数,在比例上占约益州总人口数的40% 。《续汉书·郡国志》的数据,来自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的官方统计,是诸葛亮稳定南中之前八十五年的情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