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出师表五月渡泸后,蜀汉为何有了无当飞军( 四 )


另据《晋书·地理志》所提供的官方数据,原来属于东汉益州的居民总计有30.86万户,而其中属于南中地区的居民则有8.3万户,约占益州总户数的27% 。这是280年西晋统一之后的数据,也就是诸葛亮稳定南中之后五十五年的情形 。
如果取上面两个百分比的平均值,即33.5%,再按照蜀汉总人口108万来计算,当时南中的人口,在比例上约占三分之一,大约有36万 。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这样重要的人口资源具有极其宝贵的战略价值,就相当于自己的肢体一般重要 。诸葛亮精心加以爱护都还来不及,怎么会采取非和平的手段加以摧残和削减呢?
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出师表五月渡泸后,蜀汉为何有了无当飞军
文章图片

只消举一个实例就会明白 。此后他第一次北伐出兵祁山,在街亭受挫而撤回大军的途中,他把祁山附近西县(在今甘肃省礼县东北)的一千多家曹魏居民,一并带回了汉中 。这一千多家居民,总人口不过几千人而已 。诸葛亮连敌方的区区几千人都舍不得放弃,南中地区自己的子民百姓多达几十万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以上两方面的深刻原因,都使得诸葛亮必须要在南中采用“攻心为上”,即争取民心的人性化行动方针 。也就是说,“攻心为上”用兵原则的创意者,其实并非马谡,而是诸葛亮本人 。马谡的建议,只不过正好与他的深思熟虑不谋而合罢了 。
第二重玄机和谜团,是诸葛亮在此番稳定南中的过程中,究竟采取了什么具体的重要举措,是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呢?
诸葛亮的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在前期的稳定行动中,一直秉持尊重对方、包容对方的人性化政策,坚决不采用血腥的暴力手段,充分体现出能够平等对待不同部族的进步价值观 。
在后期的管理行动中,他又能够充分信任对方,采取完全委派当地部族首领实施基层一级行政管理的政策,而不是按照以往的惯例,留下从外面进去的蜀汉朝廷官员和军队来管理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下面还要说到 。
诸葛亮的举措也确确实实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其一,从蜀汉政治的大局上看,经过此番行动,当地的社会秩序基本恢复了安宁平静的状态,行政治理也进入了规范有效的程序 。行政治理程序中最为关键的措施,是针对益州郡所采取的两项重要改革:一项是在政治宣传上,将处于南中地区核心位置,政治情况较为复杂,因而对周围各郡影响最大的益州郡,重新改名为建宁郡 。所谓“建宁”者,从此建设安宁社会秩序之意也 。另一项是在行政区划上,将新改名的建宁郡,在辖境范围上缩小,从而遏制其扩张 。具体的做法,是将建宁郡西北的一部分,与西北边永昌郡、越嶲郡的一部分合在一起,成立一个新的云南郡,其治所为弄栋县(今云南省姚安县) 。又将建宁郡南边的一部分,与南边牂柯郡的一部分合在一起,成立一个新的兴古郡,治所为宛温县(在今云南省砚山县西北) 。于是,南中的行政区划,从原有的五个郡扩大到了七个郡,行政管理上比此前更加深入和稳固 。至此,京城成都的大后方大体安定无忧,诸葛亮可以放心地转向外部,开始大举出兵北伐曹魏了 。
其二,从北伐急需的人力资源来看,北伐急需的人力资源,包括后勤运输的民工部分以及前线作战的兵员部分,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南中36万人纳入蜀汉政权的有效行政管理之后,这两部分都可以得到有力的补充 。比如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南中稳定之后,当地内迁到成都一带的人口,单单一种爱穿青色衣服的古代部族“青羌”,就有上万家 。如果以每家五口人计算,就有五万人之多 。其中的中年男女,可以一边从事耕种,一边运输军用物资 。而健壮的男性青年,就被编成一支劲旅,他们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擅长在山地迅速奔跑冲杀,被誉为“飞军”,这正是诸葛亮北伐时急需的精锐部队 。而指挥他们的将领,则是蜀汉的沙场勇将王平 。王平的正式军职名称是“无当监” 。所谓“无当”者,即这支劲旅的锋芒无人能够承当 。曹魏虎将张郃,就是在后来追击王平的途中,中了这支“无当”劲旅设在木门道的埋伏,被利箭射中而当场身亡 。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才会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意思是稳定南中之后,国家就得到了充足的兵源 。
其三,从北伐急需的军用资源来看,军用资源同样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南中地区面积很大,其山区之中蕴藏着多种多样的军用资源,诸如黄金、白银、朱砂等,源源不断地运出来,满足军用的急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