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 罗布泊正在“复活”!“死亡之海”变碧波荡漾,水是从哪儿来的?( 二 )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米兰遗址 , 发现写有“大纳布城”、“小纳布城”的藏文残文 。 认同玄奘的楼兰为纳缚波的记载 , 并认为这个名称是中古与近世纪世界对楼兰的称呼 。 这个名字来源于西藏人的音译 , 罗布泊从原来的“NOB”后来N转化为L , 读“LOP” , 明初马可波罗经过该地区时 , 已称“罗不” 。
清代地理学家徐松认为:“罗布淖尔 , 回语罗布者 , 谓汇水之区” , 有学者认为:“蒙语曰罗布淖尔 。 淖尔 , 言聚水泽也 , 罗布乃沿用玄奘纳缚波之音 。 ”
Tips: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 布达拉宫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 。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 , 罗布泊的名称是由回语、蒙语等少数民族的语言直译而来 。
罗布泊的历史
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 , 第三集末频繁的造山运动是其诞生的重要原因 。 古罗布泊 , 距今有1800万年的历史 , 初生时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 , 但是在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 , 胡盆地自南向北被抬高呈倾斜状 , 整个大湖被分裂成几块洼地 。 1958年 , 工程队测量后 , 发现罗布泊的面积曾达到5350平方公里 , 是我国第二大湖 。
Tips: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 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 。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 , 夏季则戴白纱巾 , 并有扎裤腿的习惯 。
由于干涸的罗布泊的卫星图片看起来像人类耳朵的形状 , 所以又称“地球之耳” 。 罗布泊西接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臣河 , 东接疏勒河 , 水网密布 , 乃是一处西域中的世外桃源 , 闪耀的明珠 。 罗布泊哺育了西域人 , 诞生了人口众多、国力较强的楼兰王国 。 史书记载 , 楼兰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 , 绵延800多年 , 在唐初约公元630年神秘消失 。
公元前126年 ,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 经过楼兰 , 发现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 于是返回大汉后 , 向汉武帝建言:“楼兰 , 师邑有城郭 , 临盐泽” 。 此后 , 楼兰成为丝绸之路南下的咽喉门户 。 而水域辽阔有300里且冬春皆不减的罗布泊 , 人们对此猜测它是黄河的上源 。 直到清代乾隆帝派遣阿弥陀佛到青海、新疆考察黄河源才改变这一说法 , 更正了罗布泊的水源是来自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等河流的注入 。
Tips:塔里木河 , 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 。 全长2179千米 , 还有2327、1321之说 , 若以最长支流和田河为源 , 全长2376千米 , 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为世界第五大内陆河 。
据载 , 东汉之后 , 由于塔里木河中游的滨河改道 , 导致罗布泊的水量减少 , 引发楼兰缺水危机 。 之后楼兰人集敦煌、鄯善、焉耆、龟兹共4000人 , 昼夜不停将注宾河截断 , 将水流引入楼兰 , 缓解了楼兰缺水的困境 。 此后 , 因环境影响和河流改道 , 罗布泊的水量越来越少 。 为了生存 , 楼兰人只好离开故地寻找新的家园 , 曾经耀眼的楼兰古国也随着消逝 。 清末时期 , 罗布泊涨水时 , 仅有几百平方公里 。
我国第一个到罗布泊进行考古工作的研究人员是黄文弼先生 。 1930年代 , 他曾两度来此进行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 , 他在罗布泊周围发现了七十多枚汉简 , 其中四枚是西汉时期的 , 于是他将此处命名为“土垠” 。 此后瑞典考古家弗克·贝格曼在1934年发现了楼兰人的古墓葬群 。
Tips:汉简 , 是指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 。 早在北周时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区发现过汉竹简书 , 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
1921年 , 塔里木河改道东流 , 直接注入罗布泊 , 改善了罗布泊逐渐干涸的局面 。 1931年 , 罗布泊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 1941年 , 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 。 1958年 , 罗布泊面积达到最大 , 为5350平方公里 。 建国以后 , 为了防备外敌和帮助新疆建设 , 大批人员来到塔里木河两边 , 导致塔里木河用水紧张 。 几十年间 , 修建了130多座水库 , 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涸 。 1962年塔里木河下游断流 , 罗布泊也随之干涸 。
罗布泊干涸以后 , 周围的植物没有水源灌溉 , 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 几乎所有草本植物都干死了 , 导致沙漠化严重 , 不到几年罗布泊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 , 不分彼此 , 成为新一代的“人类禁区” , 引起曾是湖泊 , 于是又称为“死亡之海” 。
Tips:干涸指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 罗布泊干涸之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 , 草本植物全部枯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