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五 )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 。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 。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 。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
启迪思维
情境激发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
教学互动
迁移应用
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
课题组共举行了四次论文报告会,从中选出33篇编印成本课题论文集,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5篇 。《论文集》发至学校化学组,使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及质量得到提高,2001年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论文评比中,就收到应征论文23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
⒉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
课题成员中有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县(市)区学科骨干教师 。由于课题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为学校校级领导或负责教务、教科研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