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名师网|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听课有感
且行且思
-------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听课有感
诗人何其芳说秋天是宁静悠远的 , 而我觉得其实秋天也不乏夏日的激情 。11月5日 , 2010之秋的“浙派名师暨全国初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如约而至 。中心礼堂座无虚席 , 来自多个省的专家和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 , 静心倾听着每一堂课 。上课名师们精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高潮迎来了听课教师们的一次次掌声 , 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有了深刻的反思 。语文教学泰斗余映潮、特级教师韩军、喻旭初、新秀金晓燕等 , 不仅展示自己精深的教学思想和精湛的教学技艺 , 而且还引领与会语文老师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争鸣 。时常听同行说“上课要上出一个‘我’来” 。我觉得听过八位名师的课 , 每堂课都能有自己的个性 , 都具有学习意义 。对于正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 , 这次观摩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 , 收获颇丰 。金晓燕老师执教语文拓展课《生命常常如此之美》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是乔叶散文集《天使路过》中的一篇文章 , 它文质兼美 , 作者写了“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的生活 , 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美 。我觉得读乔叶的作品 , 有一种漫步在西湖苏堤时的惬意和悠闲 。金老师抓住“美” , 通过“发现美——感悟美——寻找美”来体味“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 走进文本 , 感知文本 , 感悟文本 , 升华文本 。从文本拓展到生活 , 使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而且这堂课做到以文讲文 , 金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大量引用《天使路过》中的优美且富有哲理的语句 , 将这些语句完美地穿插在文本阅读中 , 水到渠成 , 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悟 ,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继续阅读 。总之金老师这堂课可谓是文章之美、人物之美、生命之美、作者之美、课堂之美 , 深深地折服了我们 。余映潮老师为我们执教了七年级简短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 这堂课沿袭余老师创立的“板块教学” , 这堂课他安排了“朗读、辨析、品析”三个板块 。余老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朗读 , 从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章 , 到“进行有力度的训练” , 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两个层次 , 再深入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 , 余老师又用两两相对的五个小问题认真梳理了全文的知识点:“两个意义难解的字或词”、“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别的词”、“两个不同形而意义相近的词”、“两个能表达全文要义的字” , 教学思路异常清晰 。最后是品析文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余老师的巧妙引导下 , 学生恰到好处地讲出了“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 , 这是一个有详有略的故事 , 这是一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等 。最后总结“读文析—--语;读文识---礼” 。整堂课井然有序 , 余老师总是和颜悦色 , 慈祥地为学生解答疑难 , 使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熏陶了文言意蕴 , 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这也是余老师“新简实活”教学理念的实践体现 。建兰中学的王旭东老师挥洒自如 , 他的教学风格具有创新性 。在教学中他的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 , 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 注重学生的人文积淀 , 张扬学生的个性 。他执教《水调歌头》 , 开场以自己满含感情的朗读导入 , 初步将学生带入《水调歌头》特有的情境中 , 继而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朗读、诵读方式来与文本进行沟通 , 从而走进文本 , 走近诗人 。一直以来自己比较惧怕上诗歌 , 一是因为自己的文学底蕴不够 , 因而底气不足 , 再是这样的课型没信心把握 , 听了王老师的课才发现诗歌的课也可以上得如此激情澎湃 , 如此有效 。但是谈一点本人拙见 , 王老师设计的展现学生预习成果这一环节 , 我觉得不妥 。学生的预习成果体现出学生课前预习非常成功 , 有老师提出质疑:既然学生在课前已经基本“吃透”诗歌 , 能写出高质量的感悟 , 那么还上什么课呢 , 不是画蛇添足吗?所以我们建议在诗歌赏析之后让学生当堂写感悟呈现杰作 , 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 , 让我们明白了:诗歌也是可以这样上的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 , 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 。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 , 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 。我们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 , 是与少年人有所不同的 。这篇小说由特级教师韩军执教 , 韩老师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便是领着学生跳跃性地读文本 , 在朗读文本的过称中 , 弄清人物基本关系 , 梳理故事基本情节 , 听读故事情节高潮 , 动作外貌心理语言 , 风景描写称呼变化 。这堂课的设计给在场老师眼前一亮的便是两份信的设计:《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于勒写给家里人的第三封信)、(范文网)《菲利普未公开的日记》(父亲的信) , 学生通过设想这两份信的内容 , 更好地通透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赵富良老师执教《罗布泊 , 消逝的仙湖》 。赵老师的课紧贴文本 , 注重感悟 , 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课文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这堂课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 借助文本蘸满情感的语言与鲜明的对比手法 , 体悟文章内容;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 , 用朗读震撼心灵巧妙的延伸 , 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杨聪老师是有个性有才华的年轻老师 , 他的课也如他人一样有个性有才华 , 他上了鲁迅的《雪》 , 从文学语言角度解读文本 。阮长海老师教的《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 用夸父和共工的共同点作为切入点 , 教学设计独树一帜 , 充分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名师们上课风采各异 , 评课的大师们同样因为他们睿智而精妙的点评给我们带来很深的触动和启发 。有时我深深感到教育的现状偶尔会逼迫语文教学很无奈地走向功利主义 。但无论如何 , 我们都应该坚守语文教学岗位 , 我想今后我更会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 , 且行且思 , 立足课堂教学实践 , 坚持以学生为本 , 讲求课堂的有效性 , 上出一个“我”来 。
推荐阅读
- 祝福语|庆祝十周岁生日派对祝福语
-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 阳光姐姐幽默派读后感
-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
-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洞穴里的囚徒
-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 娱乐至死|娱乐至死读后感
-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读后感
- 虬髯客传|《虬髯客传》读后感
-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