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以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自己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通过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从而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心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装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
有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首先,要求学生先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 。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图时发生变化,所以画得不圆,叉开的大小要固定不变 。其次,让学生在一张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画一个大小不同的圆 。再问:为什么两个圆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最后,用直尺在一个圆内分别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量一量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各有无数条,并且知道了同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操作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