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反思|经验交流;《爱莲说》教学反思( 二 )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 。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 。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 。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 。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
【爱莲说教学反思|经验交流;《爱莲说》教学反思】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 。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