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学习于丹《在路上》有感


大学毕业后,一心扎在工作堆里埋头苦干,认为终于摆脱那些讨厌的书本了,总觉得只要把工作干好比什么都强 。起初,凭着那种实足的工作干劲、那种强烈的工作热情和那种踏实的工作态度,确实也做出了一些工作成绩,由乡镇办公室调入县直单位,再由县直单位调入市直单位,并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感到工作的一帆风顺 。正当我还沉浸在跳出“农门”的沾沾自喜之中时,我发现与城里的同龄人相比,别人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却恰恰相反什么也不会,依然决然保持着原有的那种工作干劲、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心想拥有这些此生足矣!

一直以来我忽略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的真理性,忽略了知识更新、观点更新和方法更新的重要性,忽略了人生的复杂性 。很少看书学习,即使偶尔学习一下业务知识也是零碎的、杂乱的,从来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就是12年,渐渐地我感到了知识的匮乏和本领的恐慌,但想到又不去当什么领导,也没有什么宏图大志,踏踏实实在这个岗位上认真履职过好小老百姓生活就行了,并觉得一天上班很忙很累,回到家后只想看看电视、上上网放松放松,没有拿起书来学习的动力,这也许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完美的托词吧 。

现在想想真的觉得荒废了很多宝贵时间,要知道生活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来到北京挂职后,我强烈感到了与人与事融合的不容易,犹如于丹老师在《在路上》谈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她从小由于父母下放不在自己身边,是其姥姥带着她长大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堆里打发着童年的孤单与无奈,缺乏与人与事融合的经历 。自己没有上过幼儿园,因此上小学时,经常被同学欺负,她的那种孤独、那种自卑、那种跟人之间的胆怯和不融合,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感叹人在这种磕磕碰碰中摸索着成长,学习去融合是何等的不容易,这也正是我当下面临的困窘 。但因为她的好学,渊博的知识和善于把古典文化中有用的元素融入现实生活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也因她从小受到了俞振飞先生演的柳梦梅、梅兰芳先生唱的杜丽娘的精神熏陶;还因她受到李铁梅和刘胡兰那种以信念为支撑的忘我精神的教育,深层次从骨子里受到了他(她)们的诸多影响 。她的生命就是柳梦梅、杜丽娘、李铁梅、刘胡兰等人物刻画灵魂的升华,使她长大后与现实如此和谐的融合并成为时下一个成功的人士 。

而我,一个为知识产权事业倾注了近十年心血勤奋忙碌工作而忽略了学习的人,在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走的情况下,在来不及与家人尤其是未满9岁女儿作过多解释的情况下,在没有与单位交换任何意见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简单作了工作移交,带着无比的牵挂与忧虑,匆匆忙忙背着沉甸的行囊、迈着沉重的步伐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而且还要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年 。按理说,挂职学习应当是一个锤炼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大好机会,应当庆幸才是,但是挂职学习更多的是招商引资 。大家说招商工作难,我认为对于不熟悉招商工作业务、没有招商工作经历或招商技能、招商资源短缺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面临着要去与招商工作的融合、与挂职单位的融合、与周围人情关系的融合,两手空空仅凭一张嘴而且还不具有三寸不烂之舌厚着脸皮去企业招商,实现这些与人与事的融合更是难于上青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