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个年龄的称呼|中国古代称呼年龄的词语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 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古代各个年龄的称呼|中国古代称呼年龄的词语】
推荐阅读
- 红楼梦简介
- 关于智慧的格言
- 古代人生格言愿得此身长报国
- 血肉长城读后感|《长城》读后感
-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读后感
- 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节小学手抄报
- 龄字几划|年龄段划分
- 古代爱情诗|爱情诗
-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元宵节的古代历史演变于现代发展
- 有关古代爱情的诗句欲写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