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演变|元宵节的古代历史演变于现代发展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说法众多,神魔混杂,而最靠谱的,则可能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之乱而设立的这一说法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到了文帝的孙子汉武帝时期,元宵节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祭祀上天的重大仪式 。汉武帝时在这一天举行太一神的祭祀活动,更命太史令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据正史记载,汉武帝时金吾弛禁,放夜让老百姓娱乐,燃灯恐怕是免不了的;而让朝廷解除宵禁,元宵节的花灯会也便从此开始了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明帝某天夜里梦见一个金人,身长丈六,飞绕白光,项佩白光 。第二天,明帝询问大臣,有人说陛下所梦有些像西方的佛 。于是明帝派蔡愔、秦景等十几个出使天竺,拜取佛法 。后来这些人在路上恰遇传法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永平十年(67),汉使与梵僧用白马驮佛经、佛像,回到洛阳 。这一年,也就被后人视为佛教初入中土之时 。翌年,明帝又敕建洛阳白马寺,这寺也就被后人视为中土佛教的祖庭 。笃信佛教的汉明帝听说古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