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8月5号 , Space X公司的全状态星舰完成合体 , 已经立在发射台上 。 火箭加注满燃料以后 , 起飞重量超过5000吨 。
这不仅是有史以来最重的火箭 , 而且一举超过美国登月用的土星5号火箭2/3质量 , 土星5号火箭的总重也就3000多吨 。
和土星5号相比 , 马斯克用的火箭发动机是170吨级的 , 所以需要并联29台 , 才能够达到推离地球的目的 。 然而土星5只用了5台F1火箭发动机 , 每台海平面推力超过650吨 。
走马斯克道路的火箭也不是没有 , 前苏联用于登月的N1火箭走的就是多发动机并联的道路 , 但是N1火箭一共发射了4次 , 一次都没有出大气层 。
星舰采用的技术线路 , 遭到很多人嘲笑 , 让人觉得好像会步前苏联的后尘 。
但是实际上前苏联N1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火箭发动机 , 与星舰的猛禽火箭发动机完全是两种发动机 。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 , 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 , 把第1个宇航员加加林送上了太空 。
在尤里.加加林飞入太空后的仅仅一个多月 , 1961年5月 , 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 , 美国将在10年内完成载人登月计划 。
由此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宇航发展竞赛项目 , 看谁先登月 。
由于登月耗资巨大 , 最开始的时候 , 前苏联不怎么想跟 。 赫鲁晓夫对科罗廖夫说 , 苏联没有钱支持这样一个项目 。
其实 , 对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来说 , 登上月球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意义 , 但是却有巨大的政治红利 , 而政治红利会决定盟友是否坚定的跟着你 。
所以1964年 , 赫鲁晓夫又对科罗廖夫说 , 国家准备给予登月项目所有的资源和支持 。
但是这个许诺仍然是要以当时前苏联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 。
当时整个苏联的经济是以军事装备生产为中心 。
科罗廖夫接手登月项目的时候 , 比美国晚了三年 , 又要追赶美国的进度 ,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合适的火箭发动机 。
当时最好的方案是重新研制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 由于时间紧迫 , 所以科罗廖夫就只能使用老的火箭发动机 。
于是就造成了苏联的N1火箭集成了30 台老式火箭发动机 。
实际上科罗廖夫一开始就知道 。N1火箭是不可能完成登月任务的 。
虽然N1火箭的总起飞质量与土星5号火箭相当 , 但是由于火箭发动机落后 , 运载能力不如土星5号 , 最多只能完成进入月球轨道并且返回的任务 。
前苏联在工业体制上也有非常大的缺陷 , 就是它的标准化完成
而且就当时的条件而言 , 美国和苏联的工业生产体制有着巨大的差别 , 这也是导致前苏联和美国在登月竞争上巨大差别的原因 。
美国的军事工业是建立在民用工业的基础上 , 而前苏联则恰恰相反 。
N1火箭发动机的布置是24台在外围 , 6台在正中间 , 中间的6台担任了调整火箭姿态 , 控制火箭倾角的任务 。
这就要求这30台火箭发动机必须协调工作 , 火箭发动机必须满足相同的质量标准 。
产品的标准化 , 是基于对民用产品批量质量管理要求提出来的 。 准确
因为对于一个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来说 , 只有达到批量才能够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 同样型号的产品要卖同样的价格 , 必须有相同的质量 。
但是在前苏联的军工体制中 , 这些都是不需要的 。 火箭发动机装在导弹上就是一次性的 , 质量偏差不影响最后的结果 。
前苏联的军工产品主要是围绕着进行第3次世界大战而设计的 , 要求便宜、廉价便于战时快速生产 。
所以匆匆上马的N1火箭选择的30台火箭发动机 , 工作状态和质量参差不齐 , 所以4次发射每一次都出问题 。
最后一次发射的事故是其中一台火箭的螺丝松动脱落 , 结果被吸入了氧化剂的管道中造成了火箭爆炸 。
推荐阅读
- 美国实现登月之后,为什么没有开发月球上的资源?
- 我国建造月球国际科研站,需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嫦娥四号差点实现
- 马斯克又要干啥?科学家发现1枚“猎鹰”9火箭二级,正向月球飞去
- 星舰轨道级发射第二次推迟,超重型B4第三次上发射塔,这是咋了?
- 火箭撞月球!马斯克也有点无奈,没想到第一次“登月”是这种方式
- 美国“假月岩”事件!嫦娥五号曾发现过月球水!那阿波罗计划呢?
- 神舟、嫦娥、天宫、北斗,都离不开一个大学专业
- 6万卫星名额星链占4万,太空流氓马斯克,帮美国军方圈太空轨道
- 割韭菜换6000亿身价,4000个员工“消失”,这个首富不敢回国
- Artemis 1:2022 年的登月任务将如何为人类重返月球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