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二 )


还有一个人,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他就是王守仁 。文学自不用说,除了买官,混官场的哪个没点文采;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用兵方法堪称诡异,生活中那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一到战场就会立马变得无比阴邪,让对手叫苦连天;在政治上,他更是让对手头疼,看见他的时候烦,看不见他更烦,担心他搞什么阴谋诡计,斗奸臣,玩手段,在政治场上混得如鱼得水;但王先生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哲学知行合一: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四百年后,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将之奉为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为陶行知 。王守仁,一个不世出的奇才 。
透过《明朝那些事》,我明白了刚正不阿的好人固然值得敬佩,但有时候好人却不一定能做成大事 。拍马屁,搞关系,并不是坏人的专利,为了心中最终的正义而一时隐忍等待机会,甚至做一些会让自己背负恶名之事的人更让人萌生敬意与感动 。包拯的权力来自明君支持,所以他能够明察秋毫,惩恶扬善 。可惜这样的明君太少,所以才有一代将才岳飞的凄然惨死,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因此,到了奸臣辈出的明朝中后期,耿直善良的海瑞只能造福一城一县,而张居正、徐阶却能为天下万民造福 。
在此,我想向作者致敬,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是如何将内容庞杂,生涩拗口的史料转化成生动直白的小说,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二十九岁的人居然会有如此深刻的人生见解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学 。
今年我二十岁,我会变得更加成熟,未来也会更加美好!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二)
童年的我,对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这本书,像是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美丽而全新的风景 。
识得它,只是一个偶然 。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们结束了上海的旅行,返程途中,在火车上,从一位素不相识的哥哥那里,我借得了一本书,本只是想打发旅途无聊的时光 。没想到,只是几页,我的眼睛和心灵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回家后不久便将全套书籍收入囊中 。它——《明朝那些事》便这样偶然的走进了我的世界 。以至于后来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它 。
《明朝那些事》全套共有七册,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史事 。全书用独特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诸多人物进行了细致刻画和全景展示 。有人说:经典名著体现的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普通小说传达的则是故事情节的魅力 。其实,历史不是残台短瓦、古庙荒冢,更不是那些发黄的书本,生涩的文字,历史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是一个扣人心弦的传奇 。然而,如今,许多历史题材的书籍,或是只限于史料,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或是脱离正史,天花乱坠、荒诞不经 。《明朝那些事》算是一个突破 。它以正史为地基,以一些笔记杂谈为支柱,以小说笔法为砖瓦,以个人评论、感受为雕饰,将语言文字的魅力与故事情节的魅力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筑成了一座坚实牢固而又华丽精美的大厦 。它的语言质朴平实,不故作高深,语调轻松愉悦,巧妙运用许多现代流行语汇,通俗易懂;多是幽默风趣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 。在写到一些复杂问题时总会旁征博引,或采用推论手法,解释真相 。如今,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那句话: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正是以此为座右铭,他才写出了这样一套书——一部真实的小说,一部轻松的史书,这样的书,又怎能不被读者喜爱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