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于谦传》原文及翻译( 二 )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恰逢当时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涨水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
【《明史·于谦传》原文及翻译】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素来很看重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