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藏书室记》原文及译文
苏辙《藏书室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 。②绞:言语伤人 。
译文: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 。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 。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 。(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 。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 。”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 。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 。(所以)说:“道就在其中 。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 。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 。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