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家戒》叙·原文及翻译

《古今家戒》叙·原文及翻译
苏辙
《古今家戒》叙①
【《古今家戒》叙·原文及翻译】(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此慈之所以能勇也 。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 。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 。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 。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 。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
【注】①叙,即序 。②“《诗》曰”#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 。泂,远 。潦,指活水 。
饙饎(fēn chì),蒸饭、煮酒食 。
译文:
老子说:“做到仁慈就能够勇敢,做到节俭就能够广大 。”有人问:“仁慈,怎么会变勇敢?”回答说:“父母对于子女,爱之既深,所以为他们考虑的事情很多也很深 。因为深爱的情感所以才能够做到精深的思虑,所以他们为了保护子女躲避灾祸就很迅速,而为子女成就利益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 。并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的人贤明,这是形势必然到这步啊 。”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不厌其烦惟恐有说不到的地方,伤心地惟恐子女听不进去劝告 。那人感叹道:“是啊,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传授给他们知识、本领,贤明的人引导他们,不贤明的人也不勉强他们 。君主对于臣子,对他们发号施令告诫他们,对贤能的给予官职,对于不贤能的不授予官职 。臣子对于君主,可以的话就谏诤,不然就离职 。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显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约束着 。父母就不这样了,儿子即使不好,哪有遗弃儿子的呢?所以他们竭尽所能教给子女,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 。《诗经》说:“从远方酌取流水,从那里舀取注入此中 。可以蒸饭煮酒食,不仅仅是君主,更像是父母子女的关系 。”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 。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 。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竭尽所能的,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