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译文( 二 )
建安二十二年 , 遇疾卒 , 时年四十七 。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译文:
司马朗 , 字伯达 , 河内温地人 。九岁时 , 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 , 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 , 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 。他十二岁时 , 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 , 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 , 怀疑他隐瞒了年龄 , 就讯问他 。我的父族和母族 , 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 , 我虽然年幼 , 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 , 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 , 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 。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 , 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 , 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 , 他打算迁居到温地 。司马#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 , 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 。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 , 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 , 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 , 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 , 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 。”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 , 他们向内迁徙 , 有的还进行抢劫 。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 , 董卓仍留在洛阳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 , 应当向西迁移 , 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 , 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 , 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 , 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 , 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 , 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 , 清除众多的恶人 , 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 , 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 , 殚精竭虑的结果 。(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 。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 , 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 , 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 , 各州郡纷乱不安 , 郊野四境之内 , 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 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 , 到处流浪逃窜 , 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 , 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 , 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 , 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