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俞通海传》原文及译文
《明史·俞通海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明史·俞通海传》原文及译文】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 。父廷玉徙巢 。元末,盗起汝、颍 。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 。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
通海为人沉毅 。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 。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 。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由是一目遂眇 。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 。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 。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 。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 。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 。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 。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 。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 。敌连大舰力拒 。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 。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 。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 。友谅兵大败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 。莫若入江,据敌上流 。彼舟入,即成擒矣 。”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是役也,通海功最多 。师还,赐良田金帛 。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 。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 。太祖挥涕而出 。翌日卒,年三十八 。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 。他的祖先是濠州人 。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 。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颖州 。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队 。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 。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 。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他们的军队 。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 。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好的 。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 。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 。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 。”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 。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 。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 。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