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张载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张载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张载.字子厚 , 长安人 。少喜谈兵 , 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 。年二十一 , 以书谒范仲淹 , 一见知其远器 , 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 , 何事于兵 。”因劝读《中庸》 。载读其书 , 犹以为未足 , 又访诸释、老 , 累年究极其说 , 知无所得 , 反而求之《六经》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 , 听从者甚众 。一夕 , 二程至 , 与论《易》 , 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 , 深明《易》道 , 吾所弗及 , 汝辈可师之 。”撤坐辍讲 , 与二程语道学之要 , 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于是尽弃异学 , 淳如也 。
举进士 , 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 每月吉 , 具酒食 , 召乡人高年会县庭 , 亲为劝酬 。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 , 因问民疾苦 , 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
【《宋史·张载传》原文及译文】熙宁初 , 帝以为崇文院校书 。移疾屏居南山下 , 终日危坐一室 , 左右简编 , 俯而读 , 仰而思 。直得则识之 , 或中夜起坐 , 取烛以书 。其志道精思 , 未始须臾息 , 亦未尝须臾忘也 。敝衣蔬食 , 与诸生讲学 , 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 , 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 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 , 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
因吕大防之荐 , 诏知太常礼院 。与有司议礼不合 , 复以疾归 , 中道疾甚 , 沐浴更衣而寝 , 旦而卒 。贫无以敛 , 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 。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 , 乞加赠恤 , 诏赐馆职半赙 。
(选自《宋史·张载传》 , 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 , 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
译文:
张载 , 字子厚 , 长安人 。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 , 甚至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 。二十一岁那年 , 以书信拜谒范仲淹 , 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 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 , 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趁机劝告他读《中庸》 。张载读了这本书 , 还认为不满足 , 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 , 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 , 无所收获 , 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 。曾经坐在虎皮讲席上在京师讲解《易》经 , 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 。一天傍晚 , 程颢、程颐二兄弟来了 , 与他讨论《易》经 , 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日(或等到)见了二程 , (觉得他们)对《 易经》 的理解透彻 , 是我所比不上的 , 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 。”于是撤掉师座 , 停止讲学 。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 , 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 , 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 。”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 , 淳朴诚信学道 。考取进士 , 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 。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为首先要办的事务 , 每个月的吉日 , 准备酒菜食物 , 召集乡间年龄很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 , 亲自为他们敬酒 。使人们都知道奉养老人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 , 于是询问民间的疾苦 , 以及告知所以教训、劝告子弟的目的 。熙宁初年 , 皇帝任命他为崇文苑校书 , 随即因病迁移隐居在南山脚下 , 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 , 座位左右都是书籍 , 俯身读书 , 仰坐思考 。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 , 有时半夜起床坐着(思考、学习) , 点上蜡烛照着写作 。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 , 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 , 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 。他穿的是破旧衣服 , 吃的是蔬菜粗食 , 给他的学生讲习学业 , 每次都教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理 , 学业一定要像圣人才罢休 。他认为 , 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 , 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 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