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译文( 二 )
唐太宗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 。公正,不是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误以为前代没有谏诤的情况 。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于是不说,使得太宗慢#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 。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才开始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 。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对君主恳切地劝谏,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 。这些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 。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 。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 。那谏诤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 。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 。”《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缺点,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缺点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 。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做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 。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孔光删去他奏章的内容,究竟是正直还是邪僻,已经不清楚了;而那些用焚稿来迷惑后世的人,又怎么知道不是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个人私利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 。这也与你的观点不同 。”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 。即使万一有这样的道理,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国家大事,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怎么会是禁止告诉万世!
唉!用忠诚守义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也不欺瞒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我在前面说过“更加理解了他的贤良”这样的话,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