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译文(二)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二)
贞观政要
【原文】
贞观十年 , 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 , 必资于德礼 , 君之所保 , 惟在于诚信 。诚信立则下无二心 , 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 。然则德礼诚信 , 国之大纲 , 在于君臣父子 , 不可斯须②而废也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 , 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 , 民无信不立 。”文子曰:“同言而信 , 信在言前;同令而行 , 诚在令外 。”然而言而不信 , 言无信也;令而不从 , 令无诚也 。不信之言 , 无诚之令 , 为上则败德 , 为下则危身 , 虽在颠沛之中 , 君子之所不为也 。
【注释】
①格:来 , 至 。意谓信服 , 归顺 。
②斯须:须臾 , 一会儿 。
【译文】
贞观十年 , 魏徵上疏说: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译文(二)】臣听说国家的基础 , 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 , 在于诚实信用 。有了诚信 , 就不会产生二心 。实行德政 , 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 。由此可见 , 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 , 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 , 一刻也不能偏废 。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 , 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 。”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 , 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 国家就无法存立 。”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 , 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 , 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 , 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 。”说了却不做 , 是言而无信 , 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 , 是没有诚意 , 如果是君王 , 就会败坏名声 , 如果是臣下 , 就会危及生命 。因此 , 即使身不由己 , 处境艰难 , 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
【原文】
自王道休明① , 十有余载 , 威加海外 , 万国来庭 , 仓廪日积 , 土地日广 , 然而道德未益厚 , 仁义未益博者 , 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 , 虽有善始之勤 , 未睹克终之美故也 。普贞观之始 , 乃闻善惊叹 , 暨八九年间 , 犹悦以从谏 。自兹厥后 , 渐恶直言 , 虽#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或勉强有所容 , 非复曩时之豁如② 。謇谔之辈③ , 稍避龙鳞;便佞之徒 , 肆其巧辩 。谓同心者为擅权 , 谓忠谠者为诽谤 。谓之为朋党 , 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 , 虽矫伪而无咎 。强直者畏擅权之议 , 忠谠者虑诽谤之尤 。正臣不得尽其言 , 大臣莫能与之争 。荧惑视听 , 郁于大道 , 妨政损德 , 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盖为此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