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二)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二)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二)】司马迁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商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
译文: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 。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 。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 。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讲的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 。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 。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 。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 。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 。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孝公说:“讲的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 。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 。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 。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 。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 。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 。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

推荐阅读